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这一历史时刻的背后,曾经历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2008年9月27日,在飞行各方面非常正常的情况下,北京时间16时34分,地面飞控中心下达出舱指令:“各号注意,神舟七号开始出舱。”
翟志刚将气闸舱泄压到一千帕,转动阀门,舱门没有打开。他感到有向外抽的力,很顽强,也很大。
神舟七号舱门的直径是85厘米,除了有气压外,还有光压,开门最省劲也要用56.745公斤的臂力。在太空失重、没有支点,又身穿笨重宇航服的情况下,只凭单手打开如此重的舱门,的确很难。他又用力拉了几次,舱门开了一点,很快又收回去。
翟志刚与地面测控人员对话:“门自动弹回去了。”“这门怎么需要这么大的劲?”“请求地面支持。”轨道舱空间狭小,只能一个人接近舱门用力。刘伯明在舱内为翟志刚固定腿部,进行协助,以帮他找到着力点。飞船马上要飞出测控区,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出舱活动。
虽然在地面做过这个动作,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天壤之别。每个动作在失重情况下,难度和强度都非常大,每个动作都是一次考验。
操作几次后,翟志刚双手乏力,操作十分吃力。刘伯明说:“稳住,找准位置,压下来顶住。”他将辅助工具递给翟志刚。翟志刚用它将舱门撬开一条缝。随着他低沉的喝声,舱门成功打开!蓝色亮光泻入舱内,但残留的气体马上又把舱门紧紧压上。此时,浩瀚太空离他们仅仅一步之遥。
翟志刚几经周折,足足用了六分钟,才将舱门完全打开。突然,出现红色警报,天地话音系统不断重复提示:“轨道舱火灾……”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此时,中止太空行走,转入火情排查,首次太空行走可能因为失去最佳时机而夭折;继续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火警会不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一个两难抉择摆在他们面前。
刘伯明和翟志刚相互鼓励:“起火的话,我们也回不去了。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留下飘扬的瞬间。不管情况如何,任务都要继续!”
火警声声,他们临危不惧,密切配合。本来,出舱后第一个动作是取固体润滑材料。如果翟志刚取,刘伯明就得在舱口等他,哪儿都不能去。但刘伯明得找到火警原因。为了尽快到舱内检查,他临时变更顺序,先将国旗递给翟志刚。趁翟志刚展示国旗的工夫,他赶紧返回舱内检查。找了一圈没找到,刘伯明问景海鹏火灾显示在第几个点。景海鹏告诉他,在第二个点。再查,没有发现。他又检查食品加热电路,确实没有。他马上报告没发现火灾,大家心里才踏实。
身处返回舱内的景海鹏,心情也非常复杂。他以最快的速度检查了一遍,待各个系统检查完,觉得不会有问题,估计可能是仪表、系統等出现误报,心里踏实了许多,马上向战友和地面报告。
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首次出舱活动任务。他接过刘伯明递过来的一面中国国旗,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他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么自然、潇洒。指挥中心的所有人员都激动地鼓掌。这一幕通过电视直播,传遍中国,传遍世界。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第一个足印。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在经历生与死的68小时飞行后,三人体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翟志刚减重4.7公斤,刘伯明减重3.5公斤,景海鹏减重3.2公斤。
(摘自《课外阅读》2010年第19期图/罗杰)
2008年9月27日,在飞行各方面非常正常的情况下,北京时间16时34分,地面飞控中心下达出舱指令:“各号注意,神舟七号开始出舱。”
翟志刚将气闸舱泄压到一千帕,转动阀门,舱门没有打开。他感到有向外抽的力,很顽强,也很大。
神舟七号舱门的直径是85厘米,除了有气压外,还有光压,开门最省劲也要用56.745公斤的臂力。在太空失重、没有支点,又身穿笨重宇航服的情况下,只凭单手打开如此重的舱门,的确很难。他又用力拉了几次,舱门开了一点,很快又收回去。
翟志刚与地面测控人员对话:“门自动弹回去了。”“这门怎么需要这么大的劲?”“请求地面支持。”轨道舱空间狭小,只能一个人接近舱门用力。刘伯明在舱内为翟志刚固定腿部,进行协助,以帮他找到着力点。飞船马上要飞出测控区,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出舱活动。
虽然在地面做过这个动作,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天壤之别。每个动作在失重情况下,难度和强度都非常大,每个动作都是一次考验。
操作几次后,翟志刚双手乏力,操作十分吃力。刘伯明说:“稳住,找准位置,压下来顶住。”他将辅助工具递给翟志刚。翟志刚用它将舱门撬开一条缝。随着他低沉的喝声,舱门成功打开!蓝色亮光泻入舱内,但残留的气体马上又把舱门紧紧压上。此时,浩瀚太空离他们仅仅一步之遥。
翟志刚几经周折,足足用了六分钟,才将舱门完全打开。突然,出现红色警报,天地话音系统不断重复提示:“轨道舱火灾……”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此时,中止太空行走,转入火情排查,首次太空行走可能因为失去最佳时机而夭折;继续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火警会不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一个两难抉择摆在他们面前。
刘伯明和翟志刚相互鼓励:“起火的话,我们也回不去了。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留下飘扬的瞬间。不管情况如何,任务都要继续!”
火警声声,他们临危不惧,密切配合。本来,出舱后第一个动作是取固体润滑材料。如果翟志刚取,刘伯明就得在舱口等他,哪儿都不能去。但刘伯明得找到火警原因。为了尽快到舱内检查,他临时变更顺序,先将国旗递给翟志刚。趁翟志刚展示国旗的工夫,他赶紧返回舱内检查。找了一圈没找到,刘伯明问景海鹏火灾显示在第几个点。景海鹏告诉他,在第二个点。再查,没有发现。他又检查食品加热电路,确实没有。他马上报告没发现火灾,大家心里才踏实。
身处返回舱内的景海鹏,心情也非常复杂。他以最快的速度检查了一遍,待各个系统检查完,觉得不会有问题,估计可能是仪表、系統等出现误报,心里踏实了许多,马上向战友和地面报告。
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首次出舱活动任务。他接过刘伯明递过来的一面中国国旗,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他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么自然、潇洒。指挥中心的所有人员都激动地鼓掌。这一幕通过电视直播,传遍中国,传遍世界。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第一个足印。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在经历生与死的68小时飞行后,三人体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翟志刚减重4.7公斤,刘伯明减重3.5公斤,景海鹏减重3.2公斤。
(摘自《课外阅读》2010年第19期图/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