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解读爱伦·坡《黑猫》中的变态行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zhao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伦·坡基于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看法,并深受哥特小说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小说风格。通过小说对人性阴暗面进行深入地探索,细致的变态心理描写、魔幻主义风格的情节,使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对心理病患者的关怀都大有启发。
  【关键词】:爱伦·坡;黑猫;心理学;变态行为
  引言
  爱伦·坡是19 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评论家, 在美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在《评霍桑的(陈旧的故事)》中提出短篇小说“效果论”:短篇小说创作是由作家“精心设计某种要达到的单一的效果, 然后虚构情节,将这种事情联结起来,使之能最好地达到预定的效果”[1](P6)。他在作品中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本文希望通过一个从未有人涉足过的角度,即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其小说《黑猫》中的主人公心理现象,进而重点分析其杀猫和杀人的两次变态的行为。同时利用心理学与文学的比较研究,更深入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活动。
  第一,怪异的性情转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我”原本是一位性情驯良和善的人,从小非常喜爱养动物,即使是成家之后他和妻子在家中依然养了很多动物,其中尤爱的是一只黑猫。但是几年后,主人公由于酗酒性情大变,整个人变的意志消沉,易怒孤僻,不但开始动手打自己的妻子甚至开始虐待自己喜爱的动物。对于他最喜爱的黑猫,先是剜出它的一只眼睛,而后几日把它吊死。是什么使得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变化如此之大?显然仅仅是酗酒并不是一个非常可信的答案。我认为人类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促成,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是无法解释这个怪异的变化的,那么我们就从心理学理论入手来分析一下主人公性情怪异的转变。
  (一)受挫-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主要由美国耶鲁大学行为心理学家多拉德(John Dollard)、米勒(Neal E。Miller)等人提出。指的是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暴力犯罪。弗洛伊德在早期的著作中提出利比多(libido)即本我(id)受挫导致攻击,当人们寻求快乐的冲动受到阻碍时,就会体验到一种攻击障碍物的“原始反应”;当本我受到的挫折和抑制过大,自我无法驾驭时,人就会冲动攻击,对挫折的施加方进行报复, 引发暴力犯罪。1939 年,多拉德和米勒等出版了他们合著的《挫折和攻击》,在这本书中,他们把弗洛伊德的思想建筑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结合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Pavlovian conditioning),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挫折导致攻击的思想,通常称之为挫折-攻击假说。这个研究是以攻击始终是挫折的结果的假设为出发点, 认为攻击行为的引起始终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总要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被定义为“目的性反应遭受阻碍时的伴随状态”,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即追求预期的目标和满足欲望的过程中遇到内部或者外部的阻碍时,因追求未得满足而产生一种抑郁心理。攻击被定义为“行为的目标反应是伤害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替代物)”[2](P6)。也就是说,除了少数有天生喜欢侵犯别人的人,大多数人的侵犯行为都有挫折为因。挫折一旦受到长期压抑,其带来的痛苦很容易因长期得不到释放而爆发。虽然小说中没有向读者说明任何主人公的生活受挫经历,但是我了解到作者早年生活的悲惨经历使他有意或无意把自己的受挫内心感受投射到了《黑猫》的主人公身上。“文中提到我变得暴虐是因为喝酒上瘾,而早在此之前爱伦·坡已说过他自己的堕落不少人们都将我的精神失常归咎为酗酒, 却不知我酗酒正是由于我的精神失常。所以此处也正是他对自身改变的一个暗示。这种人格的沦陷与转变正是由于长期人格的失衡导致人的邪念的爆发”[3](P166)。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爱伦·坡,先后两次失去父母之爱,两度失去恋人,和继父关系不好,这些早年生活的悲惨经历使情感受挫严重,在他的心里埋下压抑的根源,也是抑郁症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苗头。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心投射,我们才理解《黑猫》中“我”性情变化的根源。找到了变化的根源,下面就尝试去解读他为什么在这样的时间环境发生了外在的变化。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PD)的定义性特征是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非常漠视并会侵犯他人的权利。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绝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DSM—IV—TR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它大约影响了总人口中1%的女性和4%-6%的男性(Cloninger,Bayone,&Przybeck,1997;Kessler,McGonagle,Zhao,et al.,1994;Robins,Tipp,&Przybeck,1991)。进一步来说,由于反社会行为常常涉及犯罪行为,所以这种障碍引发了变态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关系问题[4](P430)。《黑猫》中“我”在吊死黑猫之前,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内心独白:“放佛命运最终要毁掉我似的,我开始变得刚愎任性起来。虽然哲学家们没有对这种刚愎任性做过充分的解释,但是我却无比相信刚愎任性是人类心中一种最原始的冲动——一种人类生而有之的功能或情绪,它主宰着人的性格。有谁不曾明知不该做,却无数次地做下邪恶或愚蠢的事情?我们不都是不顾自己的理智,明知法律无情,却总想触犯法律?就是这种刚愎任性,是我最终倒了大霉。正是这种知识为了施暴而施暴、为了干错事而干错事的邪恶念头,促使我继续残害那只已被我伤害过了的老实动物。”[5](P4)这种为了犯罪而犯罪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具有相当明显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的特征有五个,在作品中能清晰反映出其中两个,即“1,易怒性和攻击性: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容易被激怒,他们愤怒的表达不仅仅是街头的怒骂,常常还会对配偶和孩子进行虐待;2,鲁莽和冲动的行为:和‘一般的犯罪’不一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很少进行计划。相反,他们常常采取的是没有目标的、寻求刺激的方式,犯罪方式取决于当时哪个似乎最容易并且最让人感到满足”[4](P430)。他动辄开口骂妻子,甚至对妻子大打出手,因为黑猫并不过激的举动而剜去它的眼睛,最后吊死它。这些变态行为无不说明“我”的身上存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现象。   (三)酒精依赖的个人代价
  过度饮酒或者长期酗酒都是被社会普遍认为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在心理学研究中,认为酒精的依赖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危害社会。“无论是饮酒的原因还是结果,酒精滥用者患其他精神病障碍的比率也非常高,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抑郁和焦虑症(Finn,Sharkansky,Viken,et al.,1997;Prescott,Aggen,&Kendler,2000;Roy,Doy,DeJong,Lamparski,et al.,1991)[4](P471)。现实生活中的爱伦坡,在1848年一封信中,把他过去周期性的酗酒归因为总是害怕妻子会死去所引起的神志错乱,他在信中写道:“我的敌人与其把我酗酒归因于神志错乱,不如把我的神志错乱归因于酗酒那是一种介乎于希望与绝望之问的漫无尽头的可怕的彷徨,我要不一醉方休就没法再承受那种煎熬。从那正是我自己生命的死亡中,我感觉到了一种新的,可是——上帝啊! 一种多么悲惨的存在。”[6](P1473)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小说中“我”的性情奇异的转变,酒精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人物内心长期压抑的情感挫折引爆。这一因素就像是病毒的传播媒介一般,使小说主人公和善的性情发生了奇异的转变。
  综合上述三种心理学理论,正是这样多种因素结合作用下,一个人的变态行为就显得有些情有可原了,当然这并不是对犯罪或者变态行为的申辩。而是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对文本中主人公性情奇特的转变有了清晰的解读,对他之所以会做出变态的虐杀心爱的宠物猫,有了更好的理解。这样帮助读者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心理多变的可能性。
  第二,杀人匿尸背后的心理问题
  在小说《黑猫》中,主人公“我”第二次收养一直钟爱的黑猫,但是带来的却是犹如灾难般的恐惧之情。他在冲动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之后却异常冷静的藏匿尸体于地窖的墙壁之中,甚至忘记了自己将一只活猫一同封入的事实。作者通过的他细致入微的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给读者一连串的解读线索,下面我将结合几个心理学理论尝试去解读“我”的冲动犯罪与冷静匿尸的变态行为。
  (一)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指一个的行为与自己先前的一贯认识不符。在认知上出现不协调。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假设之一是:“人们相信自己是正派、公平、善良、聪明和有价值的人。”[7](P151)但是人们常常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那么“我是正派、公平、善良的人”与“我做了不好的事”,便构成了足以引起认知失调的矛盾。“假设之三,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是合理的存在,自己的行为应该是符合逻辑的。”[7](P111)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的不协调是一种紧张的状态,它会使人出现不愉快,想要尽力调整这样的不协调来摆脱紧张的状态。在小说《黑猫》中,主人公“我”在杀死第一只黑猫之后,再一次收养了一只黑猫。而这一次收养,并没有给他带来所期待的欣喜,相反带来的是灾难般的恐惧,而这种情绪逐渐演变为一种对它的仇恨。“我一坐下,它就蹲在我的椅子边上,要么就跳到我腿上,令人恶心地在我身上撒娇耍赖。如果我起身离开,它就会钻到我的两脚之间,绊得我险些跌倒;或者是用它那又长又利的爪子抓住我的衣服,往我身上爬,一直爬到我的胸口。每到这种时候,我虽然很想一下子把它给打死,可是我却总下不去手,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的暴行仍使我内疚,而更为主要的则是因为,说实话,我非常怕它。”[5](P6)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主人公“我”的内心状态,并且完全符合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我”爱猫,一个爱猫的人是不会去杀猫的,但是他杀了猫已经成为客观现实。这样的现实与他原有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不协调,黑猫的出现不断的在提醒他杀猫的事实,使他不得不面对他的认知失调,所以才导致他的恐惧之情。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文中“我像躲避瘟疫一样默默地躲开了这个讨厌的家伙”[5](P6)。其次,人们本能的人物自己是合理的存在,每当出现认知失调时,大脑总会为自己找到合理的理由。在小说中,“我”在面对这样的认知失调时不但产生之前的内疚之情,更重要的惧怕。因为黑猫的出现使他陷入了矛盾之中,他很自然的开始讨厌黑猫,内心认定黑猫是邪恶的,杀猫才是合理的。
  (二)心境障碍
  在CCMD-3中,心境障碍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心理障碍,分为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和持续性心境障碍。在患者发作时,其思维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和妄想。一旦患上,大多数患者都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在间歇期则会完全缓解。[8](P15)我认为《黑猫》中的主人公患有严重的心境障碍,当他躁狂发作时完全失去自制力,大脑被暴力所支配。如文中所提到的“我那喜怒无常的脾气现在越发乖戾了,我仇恨所有的东西,仇恨所有的人。我一发脾气就完全关不住自己,而我那从不还口的老实妻子则是我的头号撒气筒”[5](P7)。而当他间歇期时,病情完全缓解,非常理智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比如他在躁狂发作状态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事后非常冷静的想出匿尸的办法来帮助自己逃避法律的责罚,这样清醒的头脑完全没有一丝之前发病时的躁狂状态。在心境障碍下,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即“激越杀人”。“一些抑郁症患者由于极度低落的抑郁心境和焦虑不安的恶劣情绪之共同影响会出现激惹性增高、易暴怒的状态,这时,周围环境一丁点儿的微小刺激就会使其一促即发,突然出现的冲动杀人行为。”[8](P15)我认为在小说中,主人公“我”的杀人行为完全可以用“激越杀人”来解释。仅仅是他所养的黑猫在他下楼的时候差点绊倒他,就因此勃然大怒动了杀机,在他妻子阻拦之时就着魔似的杀了他老实的妻子。可能对于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因为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了杀人的念头,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内心备受煎熬和折磨的心境障碍患者,一切疑惑都迎刃而解了。他在焦虑不安的狂躁发病状态下,受刺激而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在发病间歇期间,恢复了理智,异常冷静的藏匿尸体来保护自己掩盖犯罪事实。   第三,结语
  爱伦·坡作为一个犯罪推理小说的大师,这篇《黑猫》尤其擅长人物的内心描写。本文通过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作品中主人公“我”的变态心理来解释他的变态行为。我确信,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患有轻度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重度心境障碍的患者,在他的生活中内心备受煎熬。无论是童年的悲惨经历在他的心中埋下的阴影,还是在后来的生活中受到的挫折,都因为他开始酗酒而逐步的表露出来,其实他的内心一直被自己所折磨。长期的心理压抑得不到释放,使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主人公的暴躁易怒,行为愈加古怪孤僻,使他开始厌恶这个世界,想要去反叛这个社会的法律与规则,去冲破自身的一些行为原则和道德底线。借酒消愁希冀得到解脱,却因染上酗酒让自己沉沦,成为变态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导火索。作者通过他冷静、客观的文笔展现一个人物变态行为的背后,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大繁荣下人们心理问题的关怀。利益至上的社会里,金钱总是排在第一位,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的健康问题。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罪犯的残忍与乖戾,却往往无视他为什么做出如此变态的行为,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变态的心理呢。让我想起一位美国母亲,她的孩子在一起枪击案中不幸丧生,她在接受采访时请求大家宽恕那位杀人凶手,她强调是我们的社会有很多方面做的不足才导致了他变成杀人犯。希望以此能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犯罪行为,引发人们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和理解,以及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缘由的追问和预防。我想,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对犯罪只是严惩而没有对犯罪的预防,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和关怀,那么犯罪行为永远都没有办法阻止。
  参考文献:
  [1] 爱伦·坡著. 黑猫[A].爱伦·坡短篇小说选[C].唐荫荪、邓志杰、丁放鸣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2]Dollard, John Miller, Neal et al.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M].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80.
  [3] 李默著.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怪诞形象的精神分析[J].芒种,2014.
  [4]劳伦·B.阿洛伊、约翰·H.雷斯金德、玛格丽特·J.马诺斯著. 变态心理学[M].汤震雨、邱鹤飞、杨茜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 爱伦·坡著. 莫格街凶杀案:埃德加·爱伦·坡作品精选[M].赵苏苏,吴继珍,唐霄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
  [6]奎恩编: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曹明伦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7]E ·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M].郑日昌,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8] 冯琦媛著.变态人格控制下的杀人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7.
其他文献
【Abstract】: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was an outstanding English thinker, writer, dramatist and poe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as one of the four comedies written by William
期刊
【摘要】:在龙应台身为人母后的一段时期,一改往日“女战士”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有关亲情方面的柔情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强烈的理性和强烈的感性同时存在”的龙应台。她既感受到了身为人母带来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子女成长中沟通上的烦恼与痛苦,进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对于亲情实际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两部作品,分析龙应台与其子之间的亲情,以及龙应台独特的教育观点。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赵孟頫博学多才,才气横溢,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客观地总结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经过宋朝的发展,到了元朝,中国文人画正式成为主流,赵孟頫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以及绘画实践,有力推动了中国文人画的蓬勃发展。《二羊图》是赵孟頫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全画只有两头羊,没有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二羊图》成画背景,考
期刊
【摘要】:女作家蒋韵一直坚守自己独特的创作追求,致力于生命悲情书写。其中篇小说《琉璃》即是一部表达以上创作追求的佳作。《琉璃》的主人公海棠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爱和信仰,她拥有一个永远青春的灵魂。这份坚守美而残忍,体现出华美的生命悲情。海棠的诗意梦想虽然最终幻灭了,但在幻灭的伤痛中其实有着她对生命无穷尽的大爱。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坚守信仰的精神,生命悲情于我们而言也必不可少。  【关键词】:坚守信仰;生命
期刊
【摘要】:莫言的《红高粱》,通过“我奶奶”这一乡土女性,刻画出了一个具有反叛性,追求权利与幸福的女性形象。“我奶奶”这种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自我意识展现出了独特的女性的魅力。  关键词:《红高粱》;“我奶奶”;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现代意义  前言  “自我意识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包括他对自身存在、对其自身与其所在世界的关系以及对他自身所渴望追求的事物的认识。”与传统社会男权意识占主导地位,而女性被冠
期刊
【摘要】:景观材料是构成景观的物质主体,是设计构想转化为现实景观的直接承载者。景观材料包括铺装、建筑材料以及小品材料等。而景观中软材料以多样的形式和自身的特性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运用景观材料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表达设计理念。运用好的园林景观材料能够充分体现景观深层次存在的精神文化,不同材料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景观材料;软材料  一、景观材料
期刊
【摘要】:本文对台湾《新版实用视听华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选取第一册第八课《这是我们新买的电视机》的第二部分进行较全面的教学设计,以期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新版实用视听华语》;初级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第三四课时  (省略了组织教学、复习课文和检查上节课作业环节)  两位老师分别饰演A和B,语速较慢,进行对话
期刊
【摘要】:时代的进步,工业化的产品成一个上升的趋势发展,随之伴来的是环境的超负荷负担。目前大量的垃圾是非降解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且对人们健康产生危害。植物纤维环保材料天然成份可达到80%,制成的产品用后弃于自然环境可自然降解,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所以,植物环保纤维材料也越来越成为设计师关注的设计材料范畴。本文以丝瓜烙植物纤维环保材料为例,简述植物纤维环保材料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舞实际上是由中国的古代舞蹈与中国戏曲舞蹈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而成的一种舞蹈,该种舞蹈不但具有我国古代舞蹈所特有的舞姿以及技术特点,同时还兼具有我国戏曲舞蹈所特有的技术技巧,但是最能够凸显中国古典舞综合水平的就是古典舞中蕴含的技术技巧。作为我国舞蹈的精华,古典舞当中所蕴含的技术技巧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不但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还可以充分展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通常而言,可以将中
期刊
一.禅宗思想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方法之一,它吸取了印度佛教文化的思想而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印度及中国,日本等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禅宗思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同样历程了起源、高潮及衰落的阶段。但是禅宗思想在历史上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普遍流传。禅宗是为解救人性苦难而产生的,它在解救人生的苦难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人生价值哲学体系。  “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