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沿革、经验与优化路径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在创办与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一以贯之而又与时俱进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主要表现为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的交替发展,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课程化与思政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在战略定位与功能导向、教学目标与内容构建、课程设置与改革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贯彻党史学习教育不仅需要在集中教育实践中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而且需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推动思政课程体系科学化的重要契机,增强中共党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协作互动,从而巩固和发展集中性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
其他文献
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应勇担时代使命、自觉赓续爱国传统.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以课堂教学为牵引、以校园文化为抓手、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相统一的立体教育模式,夯实学生爱国基石、营造校园爱国氛围、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使学生具有浓浓的爱国之情、笃定的强国之志和脚踏实地的报国之行.
德治思想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发挥德治的价值和功能,形成、发展和丰富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德治思想.在社会功能的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德治由治党治军育人“生命线”向兴国强国之魂的升华.在战略地位的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德治由社会特征、治国方略向制度优势的飞跃.在治理方法的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德治由理论武装、思想引领向落细落小落实的深化.
高度重视、大力抓好意识形态斗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的重要原则,并在毛泽东推动下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回首百年光辉历程可以看到,我们党从来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科学把握、整体布局意识形态斗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是把党内党外、国内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在立破并举中实现深度融合、有机统一.要打赢意识形态斗争,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必须始终坚持把坚决抵制外来意识形态渗透和抓好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统一起来,科学总结意识形态斗争规律,大力加强意识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发展进程始终贯彻着党的理论武装与历史学习相统一.党的理论武装与历史学习相统一,科学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百年建设过程中勇于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也是党不断推进社会革命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需要深刻总结党百年建设的经验,把党的理论创新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党的理论武装与历史学习统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和领导力量.
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吸引了一大批海外学者的研究视线.海外学者对群众路线的理论特质、决策过程、治理方式与民主特色的认知颇为深入,且能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性的高度去评判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抓准了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历史价值与世界影响.当然,来自海外的歪曲与误读,甚至污蔑与诋毁,并不少.甄辨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不无裨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与党的成立有密切关联的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而实事求是认识和阐发辛亥革命发生的深刻历史背景,则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不可回避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始终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继承并极大发展了辛亥革命事业.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都深刻启示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团队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来推进教学改革.在专题式教学与融入式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师生四同”教学育人模式:以读书交流会等方式“同学”经典原著、前沿理论、系列讲话;以集体备课会等方式“同研”社会热点、思想疑点;以课堂展示、理论宣讲、教学竞赛等方式开展“同讲”;以基地教学、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同行”,切实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并且,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这一改革模式的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路
对国际形势的认识是党确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战略依据.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的认识经历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到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党的革命任务、革命道路、抗日方针,也影响到党的工作重心、工业化模式以及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关系.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判断,是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确立的战略依据,是逐渐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提.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促成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变化.这一历程启示我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既不应盲目乐观,又不应判断得过于严重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叠影响,国际秩序进入深刻调整期.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更为关键,其国际秩序观受到普遍关注.面对美国等国宣扬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国明确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针对美国等国拼凑“小圈子”、挑动“集团对抗”、推行“伪多边主义”、激化意识形态冲突等做法,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大力倡导“真正的
当代西方新唯物主义思潮并不是通常所指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指一种建立在当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基础上的、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思潮.新唯物主义之“新”,新在主张物质的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在消解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新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无法把握物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在于混淆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在于否定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新唯物主义思潮在理论上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挑战了人类基本伦理,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