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九年级几个化学实验的思考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137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趣、直观、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反应原理、巩固化学知识。可能是某方面的原因,教材中某些实验的编写并不完美,一些新老师往往因为备课不充分或经验不足,实验达不到预期目的,影响教学效果。在这里列举新教材中的几个实验,希望共同探讨。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效果;教学思考
  从2012年9月开始,九年级化学课本使用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材修订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细读教材,发现单元和课题的结构、课题内容顺序是作了一些调整,但有些实验的操作描述仍然依旧,下面是笔者对2012版新教材一些实验的认识和思考。
  一、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上册教材21页实验1-6,实验册24页)
  用10 ml量筒量取2 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在试剂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再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做该实验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得到的沉淀物不是蓝色而是浅绿色;(2)加热后没有出现期待的黑色物质;(3)沉淀物在加热过程中喷射出来,存在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学生没有按教材的要求,把硫酸铜溶液滴入到2 mL氢氧化钠溶液中。而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到2 mL硫酸铜溶液中,顺序颠倒了。当把硫酸铜溶液滴入到2 mL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发生反应2NaOH+CuSO4=Cu(OH)2↓+Na2SO4,Cu(OH)2沉淀在加热后变成黑色的氧化铜。而当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到2 mL硫酸铜溶液中,特别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较小时,则会发生反应:6NaOH+4CuSO4=Cu4(OH)6SO4↓+3Na2SO4。这个反应中生成的Cu4(OH)6SO4是溶解度极小的浅绿色的碱式硫酸铜,所以这时加热当然不会发生Cu(OH)2分解的反应,因此也就观察不到有黑色的氧化铜生成。硫酸铜溶液呈酸性,要使蓝色沉淀现象明显,应该在试管中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硫酸铜溶液。笔者查阅资料发现:Cu(OH)2沉淀在pH大于或等于6.3时,对其加热至沸腾时,蓝色沉淀变黑色,pH越大,变黑色的速度越快,变黑需要的温度就越低。沉淀物在加热过程中喷射出来这种实验事故,笔者觉得除学生本人操作失误,教师指引不到位外,教材里的文字说明也存在一定问题,教材只是说“滴加硫酸铜溶液”,没有说明滴加的量是多少,速度如何,尤其关键一点是没有强调“振荡”后再加热,结果沉淀物凝聚在液体的上层,特别是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不易下沉,这样,加热过程中热量得不到扩散而使药品喷射出来。
  二、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下册教材第11页“探究”,实验册第7页)
  铝与铜盐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这是基础化学中的一个常识问题,这一反应不仅是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推断金属活动性的重要实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教科书是这样说的: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有什么现象发生?按编者的意图,会出现教材图8-13的现象。可是我们实验时并非如此,不要说等一会儿,就算等一节课或更长时间也很难看到现象。若把铝换成铁,用砂纸打磨干净后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不用一分钟就可以看到铁表面附着的红色固体,反应现象相当明显。铝是一种较铁活泼的金属,按理也能否置换出铜盐溶液中的铜,实验时似乎只要打磨掉铝表面的氧化膜,将铝放入任何铜盐溶液中都可以获得好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实验中,无论是将铝片直接放入硫酸铜溶液,或者先将铝片表面氧化膜用酸除去或用砂纸打磨干净后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在较短的时间内都很难发现有明显的铜析出的。笔者查阅有关的资料发现,铝表面的氧化膜是很难除去的,即使是打磨过,铝表面在空气中也会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第三版下册叙述到:“铝是亲氧元素……铝一接触空气或氧气,其表面就立即被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所覆盖,这层氧化膜可阻止內层的铝被氧化,它也不溶于水,所以铝在空气和水中都很稳定。”但如果在硫酸铜溶液加入少量稀盐酸或氯化钠溶液,发现铜迅速析出并可在几分钟内形成铜树,只是反应中出现较多的气泡,而且放热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也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这是氯离子作怪,铝在氯离子存在时,氯离子很容易被吸附在氧化膜上,把氧化膜中的氧离子取代出来,使氧化膜破坏,这叫“氯离子现象”。这样看来,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处理,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实验,可惜教学参考中并没有向老师介绍。笔者认为,教材中把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作为探究实验不太合适,当然,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反常实验,如果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或课外探究,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无疑都是极好的素材。
  三、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下册教材第74页实验11-2)
  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并分析现象,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时,两种溶液均无色,但加入顺序不同其现象也有较大差别。我们知道,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常温下Ca(OH)2的溶解度只有0.15克左右,其水溶液很稀,向试管里滴入的澄清石灰水,里面含有的氢氧化钙就更小,即使碳酸钠溶液的浓度很大,反应生成的CaCO3也有限,故不容易看到有白色沉淀现象。但如果反过来,向盛有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里滴入碳酸钠溶液,那效果就不同了,试管里装的石灰水含Ca(OH)2的量相对较多,由于碳酸钠的溶解度较大,因而滴入碳酸钠溶液后反应生成的沉淀也多,石灰水饱和时现象会更明显。也就是说,向浓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稀溶液一般生成难溶物少,又比较分散,看到沉淀现象不明显;而向稀溶液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浓溶液,则生成的难溶液物较多、较集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沉淀现象。氢氧化钙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镁溶液等反应也有类似的现象。按教材所说的操作顺序,把稀的Ca(OH)2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时,开始时沉淀现象是不明显的,可能老师自己看出有变化,但如果是老师演示,要让讲台下学生看出有沉淀,恐怕不容易,做了也是白做。
  除了以上实验,笔者觉得教材中还有不少实验值得老师们探讨,如上册教材第3页图1-11,在检验生成物水时,时间太短看不到现象,太长了烧杯烫手,检验二氧化碳时,涂上的石灰水很容易从烧杯中滴下。若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倒扣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片刻后,试管内壁会有水雾出现,时间长还会形成小水珠。迅速翻转试管,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效果非常明显。第111页实验6-2,用木炭粉实验不易成功,改用活性炭粉会好些,插图也应稍改动,玻璃导管应用橡皮管连接,并配止水夹,否则实验结束时如何操作?第129页实验7-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不环保,污染空气,现在网上有不少的创意实验,既环保又安全方便,值得借鉴。下册教材第54页“探究”中,生锈的铁钉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现象非常明显,但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很慢,很难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要在短时间内看到与稀盐酸相同的现象,需要对试管微热。
  化学实验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笔者不知道教材编写人员编写的意图,但作为一线老师,讲台下有50多双眼睛在看着你,老师总不能随便地做一下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实验来应付学生吧。实验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效果如何,是否安全,能否短时间内完成,作为化学老师,课前真的要好好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清楚、完美的实验展示给学生,发挥化学实验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实验的功用。
  参考文献:
  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数学知识以及解题的常用方法思考化学问题、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中有关物质结构类问题时,首先应抓出化学本质,分析清楚化学知识背景,其次,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题中所给的信息设法转化为数学条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成绩,并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数学;知识;方法;解题  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化学中有关物质结构类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部分,水利建设发展任务艰巨。研究深化我市水利建设发展战略,有利于改良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
摘 要:课堂导入是实施新课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应该对其予以应有的重视。好的导语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导语的设计对教学的成功与否更加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读部分,力求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乐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一
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很多金属制品,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接踵而来,比如:综合应用金属性质进行实验设计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不能够根据课本知识灵活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节课,我从易拉罐的几个话题入手,将金属材料、金属的性质、金属冶炼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在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更着重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正> 一鲁迅的文艺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因而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发展。鲁迅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文艺观,是在本世纪初留学日本的时期。那时,正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涨的年代,日本东京又是革命派汇集之地,革命气氛非常热烈。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因而一般革命者比较注意军事、政治活动,以便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诚然,政权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首先准备夺取政权的斗争无疑是正确的,鲁迅对此也相当的重视。但当时许多革命者对“唤起民众”的重要性却缺乏认识,因而往往只注重串连会
摘 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设计合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课堂的基础,设置恰当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合理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而“知识超市”是高效课堂有效传播的授课形式。  关键词:师生关系;课堂讨论;知识超市;高效课堂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课堂教授效率成为关键词,许多老师在一线教学中总结和积累自身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实际,慢慢實现了从传统的“填鸭式
摘 要: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理想风帆的导航者,是美好心灵的缔造者,是智慧和技能的传播者。教师要用真情书写着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成长历程和动人的诗篇;教师要用行动诠释着对学生的爱,感化着他们的心灵,感受着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幸福;谆谆教导;三尺讲台;无怨无悔;酸甜苦辣;温暖  有人说:“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是的,
目前在规模化的奶牛场中,奶牛生存环境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牛舍相对比较清洁,养牛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操作也都能遵循消毒、清洁原则,所以很多疾病能够尽量避免。但是如果一旦在
摘 要: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批判思维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讨论;契机;把握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个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批判思维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都有积极
摘要 《数控加工一体化》课程旨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任务引领型教学围绕任务展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机床操作技能,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介绍如何在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  下开展《数控加工一体化》课程教学。  关键词 任务引领;数控加工;课程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