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由传统自然课发展而来的学科,它是促使小学生习得基础自然知识、物理与化学常识的重要学科。由于传统自然课教学方式对科学课的影响,仍有不少小学科学课沿用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这一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中选择和运用媒体应关注哪些方面呢?
一、关注媒体选择的辩证思维
作为一门以实践、实际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的教学需要以实际演示、实际现象的直观展现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将课本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用辩证思维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积极选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它们声像俱全,图文并茂,让人身临其境。科学课的认识对象大多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选择教学媒体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科特点,做到“有实物的不用标本,有标本的不用模型,有模型不用课件”,用通俗的讲法就是越土越好,也就是越接近自然越好。事实上,学生观察实物与看课件相比,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而看课件只有眼、耳参与。比如让学生饲养蚕,了解蚕的一生经历的四个变化过程,与观看课件了解变态过程相比,教学效果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其实,一切媒体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并不排斥现代教学媒体。比如学习地震、火山等内容,学生很少亲历,这时候通过录像剪辑制成课件播放,就能发挥别的媒体无所取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一上公开课、观摩课,就不顾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味地甚至是生硬地使用多媒体手段。
二、关注媒体选择有利于“做的经验”
在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美国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将经验分成“做的经验’、“圖式经验”和“符号经验”三大类十个层次,最底层的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最顶层的“语言符号”是最抽象的经验,从下到上,经验愈来愈抽象,这是戴尔“经验之塔”的基本规律。戴尔指出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然后逐步上升为理论。他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运用多种媒体,使教学更具体、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设计媒体的教学策略,应优先考虑“做的经验”。换言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做,获得“做的经验”。例如教学“杠杆能省力”时,最好能把学生带到操场,将一根结实的铁棍悬挂在单杠上,做“一个小女生能举两个大男生的实验”,这不但比纸上谈兵要强得多,而且比其他媒体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欲望,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关注媒体选择有利于“图式经验”
“图式经验”运用恰当,可以成为“做的经验”和“符号经验”之间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那些学生因缺少知识经验而感到陌生或难于理解的课文内容,应尽可能选用电教媒体。具体来说,媒体的选择应视教学要求而定,有的需要录音,有的需要投影,有的需要录像,等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精心选择,帮助学生获得“观察的经验”。这种观察得到的图式经验,既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又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热胀冷缩》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先以动画形式展示了文中的车胎爆裂、水沸外溢的实例,接着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寻找答案。教师从中选出实验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其他学生都能从银幕上清楚地看到液体受热液面上升、液体遇冷液面下降的情况,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再看录像,了解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用文字幻灯片总结全文,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这课时充分发挥了媒体组合优势,使得媒体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实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教学《简单电路》时,先让学生做实验,将导线、电池、小电灯、开关连接起来,成了一个简单电路。在学生理解了电路由什么器材构成后,用多媒体看实物连线图,再将实物图抽象化,用确定的电学图符号取代实物,画成电路图,并辅以动态的电流流动图,小灯发亮的原理一目了然。然后,要求学生看看多媒体的电路图,再进行实验组装,最后让学生按题目要求画出抽象的电路图。学生在做实验——看多媒体——再实验——画电路图这一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掌握较抽象的电路图的画法,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直接经验——图式经验——符号经验”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理解知识,形成概念。
四、关注媒体选择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科学课的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要有效突破这些难点,必须选择恰当的媒体,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图式经验。比如,在教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星球运动、自然现象的形成等时,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模拟这些内容。多媒体课件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难点的功效。如笔者在教“感觉”一课时,演示眼睛成像原理,当讲“看到近物,晶状体肌肉收缩、凸度变大,看远物晶状体肌肉舒张,凸度变小”这个难点时,使用“成像仪”居然很难演示清楚。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肌肉、晶状体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弥补了实验的不足。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是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合理选择、设计教学媒体,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媒体选择的辩证思维
作为一门以实践、实际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的教学需要以实际演示、实际现象的直观展现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将课本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用辩证思维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积极选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它们声像俱全,图文并茂,让人身临其境。科学课的认识对象大多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选择教学媒体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科特点,做到“有实物的不用标本,有标本的不用模型,有模型不用课件”,用通俗的讲法就是越土越好,也就是越接近自然越好。事实上,学生观察实物与看课件相比,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而看课件只有眼、耳参与。比如让学生饲养蚕,了解蚕的一生经历的四个变化过程,与观看课件了解变态过程相比,教学效果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其实,一切媒体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并不排斥现代教学媒体。比如学习地震、火山等内容,学生很少亲历,这时候通过录像剪辑制成课件播放,就能发挥别的媒体无所取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一上公开课、观摩课,就不顾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味地甚至是生硬地使用多媒体手段。
二、关注媒体选择有利于“做的经验”
在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美国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将经验分成“做的经验’、“圖式经验”和“符号经验”三大类十个层次,最底层的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最顶层的“语言符号”是最抽象的经验,从下到上,经验愈来愈抽象,这是戴尔“经验之塔”的基本规律。戴尔指出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然后逐步上升为理论。他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运用多种媒体,使教学更具体、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设计媒体的教学策略,应优先考虑“做的经验”。换言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做,获得“做的经验”。例如教学“杠杆能省力”时,最好能把学生带到操场,将一根结实的铁棍悬挂在单杠上,做“一个小女生能举两个大男生的实验”,这不但比纸上谈兵要强得多,而且比其他媒体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欲望,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关注媒体选择有利于“图式经验”
“图式经验”运用恰当,可以成为“做的经验”和“符号经验”之间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那些学生因缺少知识经验而感到陌生或难于理解的课文内容,应尽可能选用电教媒体。具体来说,媒体的选择应视教学要求而定,有的需要录音,有的需要投影,有的需要录像,等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精心选择,帮助学生获得“观察的经验”。这种观察得到的图式经验,既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又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热胀冷缩》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先以动画形式展示了文中的车胎爆裂、水沸外溢的实例,接着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寻找答案。教师从中选出实验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其他学生都能从银幕上清楚地看到液体受热液面上升、液体遇冷液面下降的情况,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再看录像,了解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用文字幻灯片总结全文,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这课时充分发挥了媒体组合优势,使得媒体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实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教学《简单电路》时,先让学生做实验,将导线、电池、小电灯、开关连接起来,成了一个简单电路。在学生理解了电路由什么器材构成后,用多媒体看实物连线图,再将实物图抽象化,用确定的电学图符号取代实物,画成电路图,并辅以动态的电流流动图,小灯发亮的原理一目了然。然后,要求学生看看多媒体的电路图,再进行实验组装,最后让学生按题目要求画出抽象的电路图。学生在做实验——看多媒体——再实验——画电路图这一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掌握较抽象的电路图的画法,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直接经验——图式经验——符号经验”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理解知识,形成概念。
四、关注媒体选择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科学课的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要有效突破这些难点,必须选择恰当的媒体,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图式经验。比如,在教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星球运动、自然现象的形成等时,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模拟这些内容。多媒体课件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难点的功效。如笔者在教“感觉”一课时,演示眼睛成像原理,当讲“看到近物,晶状体肌肉收缩、凸度变大,看远物晶状体肌肉舒张,凸度变小”这个难点时,使用“成像仪”居然很难演示清楚。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肌肉、晶状体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弥补了实验的不足。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是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合理选择、设计教学媒体,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