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南海保镖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卫国家领导人,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外亦然,古今亦然。古代的“中南海保镖”是怎么挑选的,又是怎么执行安保任务的呢?
  周朝的警卫人员重出身
  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在古代叫皇家禁卫制度。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就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记录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中,便出现了负责皇家禁卫的专业人员,安保设计相当周密。
  负责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为之版以待。”大概意思是,宫正负责周王宫中禁令的制定和日常纠察、查禁,按时检查王宫中各官府及值宿守卫人员,并做好记录,整理成册,以备查验。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警卫人手不够,则会紧急征调各官府的官员子弟参与警卫,对进出人员盘查严格,禁止宫内外人员不按规定时间进出王宫。如果有需要,可随时对可疑人员进行检查,甚至搜身,即所谓“稽其功绪,纠其德行,几其出入”。
  古代国家领导人居住与办公地,称为“禁地”,故其警卫人员称为“禁卫”,警卫部队称为“禁军”。当时周王禁地内明暗岗哨多多,“周庐千列,设戟百重”,欲行刺很难得逞。
  保卫周王分几班人马,依居、行、守三种警卫要求的不同,而选派出相应的警卫人员。其中负责王宫内日常值守的人马最重要,要经过严格“政审”,必须是贵族子弟出身。宫内值守负责人叫“宗伯”,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地位很高。
  秦朝建立武装保卫国家领导人制度
  进入封建社会后,保卫国家领导的警卫人员数量大大增加,素质也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完整的警卫体系,出现了独立的武装警卫部队。
  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装保卫国家领导人制度,成为后代范本:从内到外有三个警卫层次,有“卫尉”“郎中令”“中尉”分别统领的三套人马,执行不同的安保任务,警卫力量分工明确。
  遗憾的是,虽然秦朝保卫国家领导人有“三保险”,却是出纰漏最多的朝代之一。
  比如,秦二世胡亥便是让自己的“警卫队长”、郎中令赵高杀死的。
  可能是吸取了秦二世被禁军杀死的严重教训,汉朝在保卫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设计上更讲究,分工更明确。西汉有两支武装保卫力量,即“南军”和“北军”。
  南军是核心警卫,负责西汉皇宫——未央宫的警卫工作,相当于“中南海警卫团”;北军是负责整个长安城防卫工作的,相当于京城卫戍部队。接着,刘彻又改造了北军,增建7支禁军,总共8校尉,分别驻扎在都城郊区,互不统属,直接由皇帝指挥。
  宋朝创建“三衙禁军”安保体系
  宋朝禁军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复杂,都是以往所没有的。
  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任后周禁军将领,又是通过兵变坐上皇帝宝座的,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视禁军的组建,营建禁卫精兵的同时,又收编地方军,扩充中央禁军,构筑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警卫部队。
  宋太祖开宝年间,全国军人有37.8万人,其中禁军便有19.4万人。后来每位皇帝都重视禁军的建设,宋太宗至道年间全国军人66.6万,其中禁军35.8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全国禁军达到了82.6万。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军不只保卫皇帝,还保卫国家疆土,为国出征。有的驻屯地方,但大部分护卫京城,驻扎于汴京城外。禁军很讲究训练,《水浒传》中的林冲便是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其枪棒功夫尤其出色。
  “京军”中担任皇帝警卫任务的“精兵”,要求日日练武,骑兵每天五练,步兵每天四练。
  然而,宋代禁军不少都是摆设,仪式化明显。因为禁军实在太多,到国力下降时,连军饷都没有。宋神宗赵顼便曾为此感叹道:“穷吾国者,冗兵也。”后来,朝廷每年都进行一次禁军整并。到南宋时,禁军的规模便缩减很多。
  明朝引入秘密警察侦探
  到了明朝,对国家领导人的保卫则更为严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引进了现代警卫制度中的“秘密警察”制度。在尚未称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属警卫团——“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称帝后次年又扩编为“亲军都督府”。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撤销了此前的皇家警卫团“亲军都督府”和“仪銮司”,创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卫力量——“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随后又组建了“旗手卫”“府前军卫”等十二个禁卫机构,总称“上十二卫”。
  明成祖朱棣对这套安保体系很青睐,篡位当了皇帝后便恢复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销的锦衣卫镇抚司,并将十二卫亲兵扩充为二十二卫,建立了一套比汉唐更先进的、“军队与警察”相结合的国家领导人保卫体系。
  这“警察”,就是负责京城区域巡逻、维护治安的五城兵马司。
  更恐怖的是,朱棣设了“东厂”,这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秘密组织,厂主都是皇帝宠信的太监。朱见深(明宪宗)当皇帝时又设立了“西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与东厂一样,是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机构。
  清朝在继承明朝这套国家领导人安保体系的同时,对警卫人员的选拔有新规定,强调出身,直接负责皇帝警卫的掌守门户和侍从兼宿卫两班人马,均得由满族官宦子弟来担任。
  ——《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仁   我要说的第一条汉子,叫作无色禅师。   这位名字很禁欲的禅师,是响当当的一条好汉。  无色禅师在少林寺工作,职务是罗汉堂首座,相当于三把手。熟悉机关工作的人都知道,三把手可不比一把手,很多工作不好做,如果爱管闲事的老同志再多一点,那就难上加难。   可是我们的少林寺三把手无色禅师,却把两件大事做得很光彩。   第一件事,是郭襄为了找杨过,误闯少林,大打出手。这乖乖不得了,放在有的寺
期刊
一个人,文气过多难免亏之于柔弱,而武气过烈难免挫之于刚强。一个国家亦是如此,武备松弛抑或穷兵黩武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文武兼修,刚柔平衡,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平则得以安踏,衡则铸造稳固,世间万物久长之道莫出于“平衡”二字。  养身需懂平衡之道。阴阳二气存于体内,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之水长流不息的根本,阴与阳二者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如此则气血充足,精力充旺,各脏安康。反之,阴阳失衡,易患病,易早衰,与天
期刊
英国人胡润在中国搞富豪榜,引起很多热闹也给不少人惹下麻烦。其实这玩意咱们中国古已有之,就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文中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述其创业经过,致富之术,财产规模,十分耀眼。重视经济活动、民生日用,这表现了司马迁卓绝的见识,但列述富豪事迹,应该也有契合大众好奇心理的一面吧,所以他说这是为了“令后世得以观择焉”。  富豪榜具有娱乐价值。老百姓日子平淡,油米柴盐算计着过
期刊
春秋战国时,韩国的谋士申不害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解了赵国的危机,被韩昭侯任命为丞相。申不害当上韩国丞相后,大胆改革用人机制,废除了世袭制和唯亲使用制,启用考核选拔制。同时,他依法治国,严惩官场腐败。一时间,韩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不过,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申不害很快也被人情所困。原来,申不害在没有出道前,家境贫困,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堂兄看他是一个人才,便收留了他。申
期刊
禅师跟弟子一起歇息,他取出一个西瓜,切成两半,跟弟子每人吃一半。  吃西瓜的时候,弟子问:“师傅啊,既然你做的每件事都有一定的意义,你跟我分享这个西瓜也是在教我什么道理吧。”  禅师还是什么也不说。弟子继续兴奋地说:“既然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我想我已经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了:那种快乐是爱的行动,存在于我们中间,没有西瓜就没有快乐的载体,没有舌头……”  “够了!”禅师打断他说,“真正的傻瓜是
期刊
人这一辈子,均难逃被备胎的命运——孙权都称帝了,还是有很多人把他当备胎。  辛弃疾有词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曹操根本不让孙权参与“调胎”。原因很清楚,在曹操的心目中,孙权被备胎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曹操外,把孙权当备胎的,还大有人在。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道:“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为“援”的,不是备胎
期刊
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在这个定义上,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例如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可是汉朝却是以文化来定义,才
期刊
评书里的皇帝大都是昏庸无道的,比如《杨家将演义》 里的宋太宗只知道任用老丈人潘仁美、陷害忠臣杨家将。对于这样的昏君,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于是为了满足民间诉求,小说家或说书的,便发明了一种“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大杀器”。  最著名的自然是八贤王赵德芳的“打王金锏”和杨家老太君佘赛花的龙头拐杖。此外 《说唐演义》 里的程咬金、尉迟恭,《杨家将演义》 里的高怀德,京剧 《大保国》 里的徐延昭,他们使用
期刊
张松:过目能诵 一目十行  曹操会见刘璋的使节张松,未予礼遇。曹操属下高级文官杨修却深心器重张松的才华。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兵书向张松展示,“松晏饮之间一看便暗诵。”(《说郛》卷五八上陈寿《益都耆旧传》)这个故事,《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样的类书,都作为“强记”也就是记忆力奇好的典型。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据此称张松为“世俗命强记者”。然而宴饮之间就能读完一部兵书,首先表现出的是阅读速度的优异
期刊
?筵 士与知识分子  认真说来,士或士人,作为概念或称呼,已经是历史了。今天没有“士”,只有“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狭义的特指“社会的良心与良知”。这两种,都与“士”有关。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