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70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南开学报 年份:1994
试论《孙子兵法》以“胜”为核心的战争理论体系于汝波《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战争理论。《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缜密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一个“胜”......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1999
中国古代统体思维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强调要从总体上、从纲领上、从终始上认识和把握各种矛盾 ,表现出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循环性三个基本特征。“全”、...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滨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5
大战略是指国家联盟、国家或政治集团运用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达成政治目标的总战略。《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庙算”、秦汉以来所流行的“大略”等概念含义与之相近。《孙子...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2005
中国历史上军事科技与军事理论的命运是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往往是军事科技荣损于前、军事理论伴随其后。这是因为,军事科技是军事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对军事...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2005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1999
狄青讨平依智高之战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作战,在军事指挥上颇具特色。本文试图在考订史实的基础上对此做一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位“豹略多全胜,鹰扬屡捷师”①的“常胜将军”......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1996
陆贽(754-805)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理论家,苏州嘉兴(今属渐江)人,字敬舆。年18登进土第,调郑尉,罢归后,补渭南尉。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土,参与朝廷决策。曾预测“关中有急”并提出对策,但......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国防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2004
存世本《孙子兵法》约 6 0 0 0字 ,其实就讲了一个字 :“胜”。其下分三部分内容 :先胜、全胜、战胜。先胜是关于国防建设的理论 ;全胜是关于用万全之策以最小代价获取全局胜...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 年份:1990
《阴符经》,又名《黄帝阴符经》,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尚难确考。“阴符”作为书名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作“得周书《...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2005
《孙子兵法》战后“修功”思想的含义是指在对敌完成“战胜攻取”任务后,必须做好争取民心、巩固和扩大战果,达成控制局势,使之迅速走上正常轨道的工作,它是对春秋末期吴国争...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2001
中国历史上的变易思维产生时间早 ,内容丰富 ,哲理性强。其主体内容 ,一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这种发展变化具有普遍性、对立统一性和反复性。二是强调人的认...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领导科学 年份:1986
慎怒,就是不轻易发怒,有存养功夫,有自制能力;不惧,就是一身正气,无所畏惧。慎怒不惧的人临大事而有静气,有力量而不凌人,如诸葛亮所说:“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领导科学 年份:1986
北京香山有个“四知书屋”,据说是专为皇帝修建的。所谓“四知”,就是“知柔、知刚、知显、知藏”。《黄石公三略·上略》中说,柔刚弱强的微妙,“舒之弥四海,卷之不...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1992
【正】 研究《孙子兵法》者,多着眼其智而忽略其仁,谈智的著述甚丰而言仁的文字极少。认为《孙子兵法》中无仁可谈或觉得仁于军事意义不大,当是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但认...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济南大学学报 年份:2001
中外思维比较是建立在中外哲学、文化、政治、军事、科技等比较基础之上的。开展中外思维比较的目的应是为了从深层和本质上认识中外思维方式及特征 ,以利取长补短。为此 ,首...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国防科技 年份:2005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墨子》到唐初李靖(571-649)的《卫公兵法》,大致有千年的时间;从《卫公兵法》到明代戚继光(1528-1588)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大约又是千年的时间....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南开学报 年份:1997
中国古代“中和”思维的精义是“执两”、“用中”、“行权”,三者相互为用,即把握矛盾着的两个极端(“两”),肯定事物与概念相对安定的质(“中”),以达到“和”的目的。为此,必须实行......
[期刊论文] 作者:于汝波,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历代学者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对《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多有贬斥,探讨其谋略思想的专论至今廖廖。应当指出,《战国策》所反映的思想是战围时代的产物,但它所揭示的谋略对我们今天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