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43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4
贵州作家寿生 ,原名申尚贤 ,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时间只有两年 ,而且是他在北大偷听教师上课之余写作的。寿生这个时期在文坛上以时论、小说、歌谣全面出击。歌谣是其根 ,小说...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12
《亚鲁王》唱诵是民间信仰的集大成。东郎与宝目是沟通先祖亚鲁与苗人后代的使者。对亚鲁崇拜的神圣性统领了葬礼仪式。史诗唱诵中对亚鲁的信仰具有普遍性与同一性。对亚鲁的...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铜鼓舞不仅有优美的舞蹈、高难的动作、悠长的乐音,而且是苗族老人们用洪亮的鼓声召唤远逝的祖先,是心灵在与祖先对话。...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在民间,毛龙从扎制到舞动都处于一种自然、自发的传承状态。没有专门拜师传承的习俗,也没有秘不示人的诀窍。而且这项活动不仅在仡佬族中盛行,周边的侗、苗、土家族等兄弟民族的......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在顶效镇的查白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起连续的3天。布依族同胞要过一个历史悠远、情韵凄美的节日——查白歌节。节日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古代一对抗暴殉情的布依族情侣查郎和......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8
在一块挑花的家织布上,姑娘们先用剪刀把锡片剪成丝线一样的细丝,随即将闪亮的锡丝绣缀于图案中。一块锡绣的诞生,积淀着悠长的年华和精湛的艺术。...
[报纸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 年份:2004
初识张晓是在1990年仲夏。当年,我们同去雷公山深处不通公路的方祥乡,在森林密布的群山中跋山涉水六个半小时。我感觉张晓就像一头灵活的小鹿,奔前奔后张罗事务。遇到当地人,就像......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据考证,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军入黔,并在贵州屯兵屯田,将汉族的陶瓷技艺从江西带到了牙舟,而这里正好有适宜于烧制陶器的粘土和独特的制釉原料。于是,牙舟陶...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玉屏箫笛雌雄配对,雄粗而雌细。雄箫音色浑厚而有张力,雌箫音色圆润而隽永。雌雄合奏,既在音色上和谐有致,又在形式上有深刻寓意。这使得玉屏箫笛成为寄寓知音、爱情、友情的信物......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11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一年的民族节日有1000余次(处)之多。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载体,就是世世代代不可变更的仪式。而仪式得以千年传承,便是各民族内心深处不可撼动的祖...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9
在彝族舞蹈中,《恳合贝》不论在文化底蕴的厚重方面,在动作的大起大落、潇洒豪迈上,在地域流传的广度上,都属彝族文化的精髓。...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8
贵阳是一座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三句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戏谑着的城市。...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绘制枫香染是用“软性”的毛笔,取老枫香树的树脂参与牛油熬制成为防染剂。毛笔和枫香树脂、牛油相结合使用,因没有蜡的裂纹,做出的图案精致清晰,这决定了枫香染作品是“先天性”......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9
一根刻写着一些类似象形文字符号的小木棒,记载了苗家人的婚姻家庭变迁,记载了他们的欢乐和痛苦,记载了苗族厚重的历史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马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一种有着特殊功能的动物,它可以用来耕田,变“耕牛”为“耕马”;我还在那里见到几匹秃尾巴马,原来,那白色的马尾是被女人们剪去做马尾绣了。自家用不完的,还上......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9
历史上,贵州闻名全国的手工艺品屈指可数;而大方漆器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为贵州"三宝"。这珍贵之"宝",能引人萌生探寻之乐趣。...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织机使原本就富有想象力的图案直接被几何图形化、抽象化了,这与现代艺术特别契合,别有一番韵味。...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9
苗族有"人比人,花比花"之说。在平凡琐细的日常劳动生活中,最能体现女性审美水准、手工技艺的,就是制作美丽的衣裙。...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9
《好花红》是来自民间的歌曲经专家艺术加工、媒体传播而得以流行的一个范例。这对于我们探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余未人,,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10
如今,我们的民间文学已经从口传进入了文字、书面、出版物,乃至于舞台、银幕、荧屏。要去寻找当年口传的原汁原味,就并非易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560类别:...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