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432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59
糙皮病亦名蜀黍疹,或译名陪拉格病,蜀黍疹名称的来源,由于意大利18世纪曾大流行,当时怀疑由于以玉蜀黍为主食所致,故名。其实不吃玉蜀黍的人同样可以罹病,相反的有不少以玉...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5
关于肝脏的体检...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57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据Hurst氏及Eusterman氏的统计,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某一个时期罹患过溃疡病。但感到遗憾的就是对溃疡病一直没有根治的疗法,一般的内科疗法都只能使溃疡治愈一时,而不能制止其复发,或仅仅能使症状消失,病情好转。而且这......
[期刊论文] 作者:姚光弼,巫协宁,刘夕惕,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3
近年来,由于应用了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分层超速离心法、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对肝细胞和其他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只有当细胞的功能与内部结构的关系阐明时,才可能对细胞的生化、生理和病理有深刻的理解。目前的发展趋向......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姜钰峰,黄汉斌,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3
作者曾报告应用甘草浸膏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实有一定的疗效(参阅中华医学杂志46∶460,1960),但由于甘草成分中的甘草次酸具有类似脱氧皮质酮的作用,常使钠离子在体内潴留,以致出现颜面及下肢水肿和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据此,我们在应用甘草浸膏的同时,合并双氢克尿塞......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徐竞潛,史以明,陈家偉,,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60
传染性肝炎的临床病象,五花八门,病程经过,长短各異,根据其不同的病象及经过,划分为各种类型,对于进行诊断,判断预后,决定治疗等措施均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根据多年以来的中...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孙宏训,刘昕曜,方正沅,徐冰清,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5
Jirgl氏(1957)在测定各种类型黄疸血清的粘蛋白含量时,发现将Folin酚试剂加入阻塞性黄疸的血清中即发生混浊及沉淀,而其他类型的黄疸血清并无此种反应,该氏利用这种现象以鉴别阻塞性与其他类型黄疸,故又名为Jirgl氏试验。我们认为此项试验主要是Folin酚试剂与阳性血清......
[期刊论文] 作者:徐立人,陈钟英,刘夕惕,李慧君,董慰慈,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5
本文报告了一例“变应性亚败血症”,其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及关节症状三大主征。此外,尚有白细胞及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但血培养为阴性,抗菌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等特点,提示机体的变应性在此起着主导作用。在临床工作中这样的病例恐非少见,因此本文的刊出可能有......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陈翼生,马文珠,敖忠劳,张友和,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1960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陈翼生,敖忠芳,馬文珠,張友和,,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58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是临床方面最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于它有着反复发作的特性和可能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病,因此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健康的危害性和直接间接影响到...
[期刊论文] 作者:孙宏训,杨运昌,丁尔乾,刘夕惕,许本谦,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59
麦氨酸草醯乙酸转氨酶能将天门冬氨酸及α-酮戊二酸的氨基及酮基互换而合成一种新的氨基酸即麦氨酸及新的α-酮酸即草醯乙酸。这种酶广泛分布在动物组织内,但其浓度或活性以心脏、肝脏、骨骼肌及肾脏中为最多而依次递减。当这些组织损坏时,血清中此种转氨酶浓度或......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孙宏训,刘昕曜,方正沅,吕秀珍,徐冰清,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6
某些为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如磺溴酞钠肝脏廓清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孟加拉红试验、吲菁绿试验等),均需每隔一定时间连续多次自静脉取血。由于穿刺静脉的次数较多,特别当患者静脉较细或因全口身衰弱等其他原因以致静脉穿刺发生困难时,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而且抽血......
[期刊论文] 作者:孙宏訓,楊运昌,徐冰清,吳亚卿,唐季和,刘夕惕,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4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孙宏训,方正沅,徐冰清,刘昕曜,张国方,于敏,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5
组氨酸酶(Histidase)系一种使L-组氨酸脱去氨基变为咪唑丙烯酸或称犬尿素酸(Urocanic acid)的酶。...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刘昕曜,黄汉斌,虞茂兰,吕秀珍,孙宏训,方正沅,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65
早在数十年前即已发现某些内脏疾病的疼痛感觉与体表一定的局部感觉神经有所关联,如Boas氏压痛点和小野寺氏压痛点等。由于近代医学进步甚速,精密诊断仪器广泛应用,对此古老而简便的诊断方法,反而重视不够,殊属可惜。解放以来,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甚多,对于简单易行的诊断......
[期刊论文] 作者:刘夕惕,孙宏训,徐冰清,刘昕曜,方正沅,过志清,蒋光裕,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1965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