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402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中国艺术时空 年份:2013
张先生的文章强调昆曲应该遵循古法尊重传统,不可按今人好恶随意改动,切中当今昆曲发展生态的关键,对业内外同仁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先生又谈到昆曲艺术的高雅定位以及受众...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4
京剧旦行艺术最重要的两个分支——青衣、花旦,除共同的徽班艺术渊源外,还有不同的师法对象:青衣行受雅部昆腔影响更大,花旦行则受兄弟剧种梆子滋养更多。今天流传的京剧花旦...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2
《金瓶梅》中的“三姑六婆”,既是独立的人物形象,也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学功能。这包括沟通小说的内、外空间,为特定的单元事件构筑场景;通过干预和改变女性的遭际命运,推动故......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18
20世纪10-20年代,梅兰芳在"梅党"高参文士的帮助下接连推出一系列古装歌舞新戏,奠定其剧坛地位。这批新戏以古装扮相和古典舞蹈为招牌,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文本的转化,营造空...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19
不同于晚清民国戏剧改良运动和海派京剧西化实验对传统戏曲的粗暴批判及对西方戏剧的简单模仿,作为中国第一代话剧与戏曲的“两栖”通才、罕见的台前幕后“全能”艺术家,欧阳...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上海京剧界,围绕南旦冯春航和北旦贾璧云展开一场激烈论战。狄葆贤、包天笑等上海报界精英,和罗惇曧、易顺鼎、樊增祥等京中遗老名士联合而成的"贾党",与...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年份:2004
清代中期北京梨园品优文化兴盛,出现了其专属文本--花谱笔记的撰阅热潮。从乾隆五十年《燕兰小谱》开始,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一批花谱笔记体式,呈现出比较规整鲜明的特色与相......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20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戏剧改良经过晚清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变革从外围层面深入到艺术本体,戏曲艺术的体裁样式——"艺体"开始发生显著改变,显示出明显的现代气息。这轮变革由南、北京剧大师欧阳予倩和梅兰芳主导,他们各自推出了一系列古典剧目,以"红楼戏"为交集......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8
晚清京剧的创生与老生行当息息相关,民国京剧的辉煌则与旦角紧密相连;而京剧旦行中最能代表唱腔艺术水准和京剧艺术风貌的子行当,则是青衣。京剧诞生前,京师徽班盛行花部“三...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6
京剧自清代道成年间于北京形成诞生,一直是以老生行当为艺术核心和行业重心的戏曲剧种.同光年间,京剧行当艺术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逐渐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革新技艺、振兴旦行成为当时一线旦角演员的共同追求.清末名旦王瑶卿集前辈旦行名家技艺之大成,同时师法生行......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年份:2020
1915年上海新剧活动进入低潮后,欧阳予倩转投梨园,立志以欧洲现实主义戏剧为标准改革中国旧戏,建立现代戏剧。他采取“西体中用”思路,将西方“戏剧体戏剧”的体式规范与传统戏曲的艺术元素结合,编演了一系列以红楼戏为代表的新剧目,成功在京剧界立足。欧阳予倩的红楼......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汭屿,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5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