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188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黄新(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6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已被证实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实验证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多种神经保护作用。本文阐述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中枢神经......
[期刊论文] 作者:黄新(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8
S-100B蛋白是一种反映脑损伤的血清标志物,其特异性很高。研究发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不但能反映脑损伤的程度,还能根据其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对......
[期刊论文] 作者:茅磊(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医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2007
啮齿动物大脑缺血-再灌注会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其中蒙古沙鼠和具有脑卒中倾向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常常被用作实验性卒中的模型。作者主要介绍了维生素E、绿茶提取......
[期刊论文] 作者:陈克非(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危害是引起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活体动物模型在研究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变......
[期刊论文] 作者:郝小可(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医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2015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
[期刊论文] 作者:陆新宇(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份:2007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CA)是临床中比较少见且处理困难的一种疾病。小脑后下动脉的行程复杂且解剖变异大。PICCA的手术入路主要有枕下远外侧入路及经髁凹入路,在PICA的近端及过......
[期刊论文] 作者:张庆荣(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6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由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 hemorrhage,SAH)的潜在危险,且SAH后有较高的死亡苹和伤...
[期刊论文] 作者:马驰原(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中华男科学杂志 年份:2006
垂体腺瘤是男性不育的重要病因。现代内分泌和影像学检查能够早期诊断垂体腺瘤引起的男性不育症。针对垂体腺瘤的病因治疗是治疗此类不育症的最佳选择。...
[期刊论文] 作者:赵旭东(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医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2010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潜在的危险性较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NO、内皮素、胆红素代谢产...
[期刊论文] 作者:马驰原(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6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掌握垂体腺瘤的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其是否具侵袭性。本文即就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癌......
[期刊论文] 作者:李首春(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7
目前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近年来.胰岛素的血管活性作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胰岛素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产生的高血糖......
[期刊论文] 作者:庄宗,赵旭东(综述),史继新(审校), 来源:医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2010
微透析技术(microdialysis)是一种微创且能连续监测活体内完整细胞间液物质,如神经递质及其他活性物质动态的方法,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目前,已成为实...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