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761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 年份:2013
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异类,学界对于王小波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现象研究到文本研究的转变。不可否认,王小波的成名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很多非文学的因素,如大众传媒、读者追......
[报纸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 年份:2004
上世纪50年代,夏济安在台湾大学教书时,为了贴补家用翻译了不少西洋著作,其中尤以《美国散文选》影响最大,这本译作代表了夏济安作为翻译名家的最高水准。不过,它的翻译出版过程却......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年份:2020
由王德威、季进主编的《世界主义的人文视景》是一部向李欧梵教授致敬之作。本书共收录文章28篇,作者主要是李欧梵的好友、同事及弟子。李欧梵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7
夏济安是被中国学界遗忘的一位杰出学者,从现有资料看,他的文学创作并不多见,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成绩长期被大陆文学研究界忽视。这篇论文首次解读夏济安的《传宗接代》,...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夏济安的《黑暗的闸门》(英文版)在出版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中译本出现。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夏济安从'同情的批评'和'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聚焦文学与政治...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 年份:2019
夏志清的现代中国小说研究,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野都得益于其西洋文学知识体系。一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夏志清私淑英国批评家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又取法以布鲁克斯为...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19
夏济安是20世纪60年代海外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较早地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鲁迅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二是重估《野草》的审美价...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书屋 年份:2004
1943年,夏济安不堪忍受上海的日伪统治,辗转奔赴内地。1945年秋,流落于昆明的他,得到机会进入西南联合大学担任英文教员,他所教授的课程是大一英文(H组)。在西南联大短暂...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由于资料的匮乏,学界关于夏济安青年时期创作活动的研究甚少.据研究发现,1937年至1943年,夏济安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从教时期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译文,这些佚文的发现对于重新...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2020
吴兴华和宋淇的文学趣味、文学观念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在1940年代最关注的文学群体是京派。从吴兴华、宋淇对京派文学的考察来看,他们的态度相对冷漠。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2019
夏济安、夏志清兄弟在4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新批评,50年代通过《文学杂志》在台港地区对新批评进行译介、传播,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学术界理论形式的变化,他们对新批评的认识也...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日本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罗生门》震惊了世界,其所依据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和《莽林丛中》也渐渐唤起人们往昔的阅读记忆。毕竟芥川的自杀,给后世留下了太多未知的谜...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2018
亨利·詹姆斯是西方小说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并不受欢迎,到了1950年代以后,詹姆斯在大陆文艺界的传播陷入停滞状态,但他却在港台文坛迎来了同路人,其...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书屋 年份:2020
普实克与夏志清在196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论争,已成为海外汉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这次论争的起因是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引发的。1961年,这部著作出版后,捷克学者普实克1962年在汉学重镇《通报》上发表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书屋 年份:2019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济安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由于薪水不高,为了贴补家用,为美国新闻处翻译了不少作品。所谓的“美国新闻处”(USIS,简称“美新处”),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宣传机构,为了拉拢和吸引流落于中国台、港的文化人,美新处为他们......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新文学史料 年份:2021
1949年5月,宋淇(原名宋奇,笔名宋悌芬、欧阳竟)离开大陆奔赴香港,后以笔名“林以亮”为台港读者所熟知,关于他在大陆时期的文学活动,过去一直未能得到完整的梳理.陈子善编《林以亮佚文集》收录了宋淇早期部分创作,“从中可清楚的看出青年林以亮的艺术趣味和爱好......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21
香港文人林以亮具有多重文化身份,在新诗批评、文学翻译和红楼梦研究等方面造诣颇高。过去学界一般将林以亮看作宋淇的笔名,但是,有大量证据表明,作为诗评家的林以亮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宋淇,他实际是一个由宋淇和吴兴华共同参与建构的学人形象,宋淇是站在“台前......
[期刊论文] 作者:孙连五,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8
张文江著《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至今已出版了三版,该书最初由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其时国内正掀起一股钱锺书研究热潮,关于钱钟书的传记有多本出现。该书是张文江的第一部著作,此书出版后,有评论认为,“张文江本评传行文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