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392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孟庆伟[1],邹崎[1],赵世杰[1],Engelbert Weis[2], 来源: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环境生理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9
[会议论文] 作者:孟庆伟[1]谌东中[1]罗璧君[2]黄文成[2], 来源:2005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九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 年份:2005
  预组织构筑是分子工程设计受控聚合物材料及高性能光电超分子材料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采用杯[4]芳烃骨架预组织的多苯撑结构设计合成了系列锥状的液晶化合物.本文报道...
[会议论文] 作者:朱大岗[1]孟宪刚[1]邵兆刚[1]杨朝斌[2]韩建恩[1]余佳[1]孟庆伟[1], 来源:2005年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调查与研究成果研讨会 年份:200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和遥感影像解译,对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定了湖相地层的地域分布.根据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的展布范围,初步圈...
[会议论文] 作者:孟宪刚[1]朱大岗[1]邵兆刚[1]杨朝斌[2]韩建恩[1]余佳[1]孟庆伟[1],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年份:2008
喜马拉雅山作为一个晚新生代造山带,其形成演化与印度—欧亚两大板块自晚白垩纪以来的俯冲碰撞有关,而札达盆地作为碰撞造山带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其演化过程必然与喜马拉雅...
[会议论文] 作者:孟宪刚[1]朱大岗[1]邵兆刚[1]杨朝斌[2]韩建恩[1]余佳[1]孟庆伟[1]吕荣平[1], 来源:2007'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暨化学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年份:2007
西喜马拉雅地区主体构造线为北西向,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晚白垩世以来的俯冲碰撞-陆内汇聚过程。北西向构造形迹可分出早、晚二个阶段构造组合,彼此交接复合,形成颇为复杂的构造......
[会议论文] 作者:邵兆刚[1]朱大岗[1]孟宪刚[1]杨朝斌[2]韩建恩[1]余佳[1]孟庆伟[1]吕荣平[1], 来源:2007'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暨化学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年份:2007
札达盆地具有二个明显特点,一是长轴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二是沉积物南厚北薄,剖面形态呈“箕”状或“楔”状。对于盆地的成因存在着不同看法,先后有“断陷盆地”、“拉分盆地”......
[会议论文] 作者:朱大岗[1]孟宪刚[1]邵兆刚[1]杨朝斌[2]韩建恩[1]余佳[1]孟庆伟[1]吕荣平[1],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年份:2008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地处象泉河流域(北纬31°40东经79°45一带),介于喜马拉雅山与其支脉阿伊拉日居山之间,盆地呈NW-SE向展布,长约260km,宽约60km左右,海拔为4000~4500m,为...
[会议论文] 作者:朱大岗[1]孟宪刚[1]邵兆刚[1]杨朝斌[2]韩建恩[1]余佳[1]孟庆伟[1]吕荣平[1], 来源: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年份:2005
札达盆地地处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在北纬31°40′,东经79°45′一带),介于喜马拉雅山及其北面支脉阿伊拉日居之间,为一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呈NW-SE向展布,长轴...
[会议论文] 作者:韩建恩[1]余佳[1]吕荣平[1]孟庆伟[1]朱大岗[1]孟宪刚[1]邵兆刚[1]杨朝斌[2], 来源: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 年份:2009
本文探讨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气候演变与札达古湖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期湖泊形成期,中期稳定发展期和晚期湖泊消亡期.早...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