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581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正】 接触一本书,就是接触一个人。作家现身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远远超过他的自觉。老舍在他刚开始创作不久曾经告白:自己“老不敢放胆写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两性间的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87
国外产生了三次老舍作品的翻译高潮。一个民族的文化珍品在为他民族所接受时,难免会产生因政治、外交、民族风习、时尚等需要而产生的择取时的变形现象;这种变形终将向审美自...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87
一人对性和爱的态度是他人生观的雏型和人格优劣的标志——这一命题是佛洛伊德到弗洛姆所构筑的心理分析庞大体系中的理论支点之一。可能是某种渊源,抑或是某种巧合,它...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85
【正】 一十九世纪的大批评家勃兰兑斯曾经断言:“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这里应当补充的是,人的灵魂活动是一个多元的心...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1988
【正】 老舍和风俗,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中已近乎合二而一了。提起这一异秉的作家,人们会马上想起他笔下一帧帧浓烈而独特的风俗画卷;论及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北京味”...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7
【正】 传统并不仅是凝固的过去,更是一种活泼泼的发展。文化的流衍没有终结,也不可能有什么终结。它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涌动于可感可触的现实中,使当代的文学风气成为它的...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88
文章认为“以传统文化的主流派儒家为代表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观”,“形成了三种作为气节、风骨标志的死亡模式”:“抗御外侮,战死疆场”;“身逢昏君,直...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85
一个伟大作家自身的价值,常常是提高对他研究水准的一种潜力。尤其当他的不幸逝世使人们愈感他存在的珍贵时,当时间的流水终于刷洗了种种错觉的浮尘,必要的审美距离又使...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87
这不是那种焦点式的创作心理学凝思,只着力于创作在主体心理流程中的定位。这是一种廓大了的对文艺的心理学遐想:它放眼于整个主客体交汇的文学世界,它挪动了前者的单一视角,从年龄心理、环境心理、职业心理、宗教心理、性心理等众多角度作些“发散式思维”。从......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年份:1996
【正】 陈慧桦(原名陈鹏翔),无论在台湾、马华文坛还是在中西学界,都早已是一个众所注目的名字。作为一个读者熟稔的诗人,他不仅出版了《多角城》(1968),《云想与光荣》(1976...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1988
【正】 读当代文学的评论文章,常使我感到一阵情感袭来的共鸣。与其说那些字里行间是一种理性的冷静,不如说首先是一种追求的激情。那感时忧国的喟叹,心事浩茫的遐思,还有那...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1988
恒古迄今,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客观对象,几乎都是一样的。但衡量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高低,却主要看不同时代的人类观念类型和思维方式的区别。在文学与文学交流中,潜隐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样是比浮面的对象材料更活泼更具实质性的因素。......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86
“自‘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年来重新得到了‘五四’之光的烛照”,“一大批曾被粗暴否定的作家”,回到了应有的位置;“一群长期以来受贬的作家,开始有了新的评价...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89
1988年8月15日至19日,山西德歌德学院与新加坡作家协会主办、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二届华文文学大同世界国际会议:东南亚文学”。在歌德学院的礼堂里,云集了50多位来自亚洲、欧...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年份:1996
【正】 如同新加坡在世界地理交通上是东西方的枢纽之一一样,新加坡华文文学,尤其是作为它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华文诗歌,也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与时代的枢纽点上。作为...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6
仅以下的数字,或许已能说明年龄心理与中国现代文学有血脉关系: 倡导“文学革命”的《新青年》编辑们,发难时大都二、三十岁。李大钊28岁、胡适26岁、刘半农26岁、钱玄同30岁,连主编陈独秀也只有38岁。为新文学“创体开派”的第一代作家,登上文坛的年龄要更轻......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年份:1997
【正】二 南洋色彩:吾土吾民的认同与归属当代来自前代,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但当代毕竟已迥然不同于前代,因为它毕竟生存于新的历史环境、条件、人物之中.新加坡当...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社会 年份:1985
近来叠映在荧屏上的某些影视,以其立体型的大众传播优势,接连不断地打破着广大观众的心理平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海滩》……无不一次次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此中的爱情线索,更成为饭后茶余的恒久话题。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如果......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1986
当一个哲学命题已成为流行的社会公理时,来自接受者的错觉与变形就必不可免。近年来,我们已经笼统地承认了“文学是人学”,但一到具体的作家研究中,便又下意识地、固执地偏离着“人学研究”的轨道。其一,我们的研究还只注重作家创作时的时代背景、阶级斗争、经......
[期刊论文] 作者:宋永毅, 来源:书屋 年份:1996
近年以来,中国大陆文坛的新移民文学(或留学生文学)的热潮方兴未艾。《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都曾一纸风行神州。这种轰动的接受效应,正反映了大陆读者打开...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