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259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2002
语言学是人类学 (或民族学 )最亲近的学术好友 ,首先将语言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是1 9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自觉吸收并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观点、方法、材料进...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2
客观存在的同性恋群体长期以来属于人类学研究的禁区,其承受的污名和歧视使触碰这一领域的学者规模和作品数量相对稀少,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类学界尤为明显。从学科认识论来看,...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2
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学的许多学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如对结构主义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人类学中文化符号论、象征人类学等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青年研究 年份:2015
关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建构,大部分研究是从宏观和思辨角度来思考志愿者的动机和角色,这实则割裂了志愿者、服务对象的认知系统与实际互动情境的整体性联系。为此,将志...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开放时代 年份:2012
"点儿"是中国男同性恋群体进行交往与娱乐的公共空间。本研究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背景下东北男同性恋群体活动的"点儿"的变迁;探求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关系、行为和...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08
人类学善于从社会行为背后挖掘区域文化意义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学、人口学等研究思路的分疏,对于阐释农民工的组织和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人群组织和...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民族研究 年份:2018
自人类学诞生以来,摄影机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应用在田野工作之中。在后现代视域中,摄影机的科学性被质疑和解构,其能动性渐渐呈现。本文提出"作为行动者的摄影机"这一概念,由...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人口研究 年份:2006
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经性途径传播比率逐年上升.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作为艾滋病易感人群,受到来自医学科学、社会科学和多方力量的关注.本文把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
[学位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2009
本文从空间-文化这个研究主题出发,对沈阳男同性恋群体进行历史、地理、婚姻、家庭、情感、行为、交往、娱乐等方面的人类学研究。在使用参与观察、访谈方法(个案深入访谈、核......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从社会行为背后挖掘区域文化意义的特点对于阐释农民工的组织和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掌握这一人群社会组织和流动的文化特点及规律,契合我国目前和今后探索农民工人群艾滋病宣教和干预模式的需要。本文从人类学应用实践的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来源:国际音乐交流 年份:2001
触景生情。如果无景,情由何生,情寄何处? 我是一个很容易触景生情的人,但往往是触别人的景,暗暗地生自己的情。很钟情于那种行将别离的场景,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触......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吴振,, 来源: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年份:2010
本文从空间—文化主题出发,以沈阳为调研点,综合运用参与观察、个案深入访谈、历史文献分析等人类学研究方法,着力探讨异性同性恋群体的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实践如何在城市...
[期刊论文] 作者:魏伟,富晓星,, 来源:青年研究 年份:2013
本文以空间-文化为主线,探讨了同性恋和城市空间两者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文章首先将城市这一维度引入中国的同性恋研究中,呈现城市同性恋公共...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 刘上, 来源:社会学研究 年份:2022
通过对一种“理想类型”意义上的资源有限但高度自主的志愿组织的生命史研究,本文检视了社会力量是如何被激活、运转、凝聚和延续的。基于志愿组织内部的日常生活情境,本文提出了“层级文化互动”分析框架,用以解析通过人际互动所实现的个体所嵌入的不同层级文化的......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张可诚,,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对北京、上海、沈阳、天津、西安、成都等地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同性恋群体的观察和访谈发现,男同性恋群体发展出三种特殊的婚姻形态:婚外有"婚"、两个儿子的"婚姻"、男同女同形...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张有春,,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7
现代意义上临终关怀的重点是以控制症状为主,护理照料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在以医学为主角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中,渐渐渗透了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视...
[期刊论文] 作者:郭春宁,富晓星,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2021
面对残酷的真相,艺术家们往往呈现出特殊的勇气.他们不仅通过艺术创作挑战艰难生活和社会议题,并以混合媒介的方式拓展新型的空间叙事.本文正是借由西方国家中的“冤狱事件”...
[期刊论文] 作者:袁建伟,富晓星, 来源:神州学人 年份:2005
庄孔韶,新中国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1990年 ̄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和人类学系作博士后研究和访问教授。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实验...
[期刊论文] 作者:富晓星;郭春宁, 来源:民族研究 年份:2021
自20世纪80年代"表征危机"后,人类学界秉持跨学科的实验精神,寻求当代民族志的创新表达模式.本文视动画纪录为参与当代人类学表征实验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既有动画纪录作品的类型分析,以及与文本、摄影等人类学传统表征手段的比较,发现动画纪录在拓展真实生产、拓......
[期刊论文] 作者:郭春宁, 富晓星,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2020
近年来,借由关注囚室空间、难民记忆、灾后重建等社会议题,虚拟现实之技术艺术体系成为多元讨论的平台,更凸显了学科交叉的合力及潜能。虚拟现实通过特有技术将观者纳入到共同书写文化和记忆的过程中,观者与媒介互动,成为沉浸式共情体验的新主体,并在开放的空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