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503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2003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从中引伸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无论是生物演化,还是在企业与企业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马...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2004
安徽生态省建设已经启动,计划用20年时间把安徽建成生态省,以期摆脱环境与发展双重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开好局...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2000
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3个关键:建立什么样的数学模型;选择哪些衡量技术作用的指标;如何估算模型中的参数。前两个问题在认识上目前已形成共识,至于第3个问题,由于较...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2000
一、收集和整理数据 估算农业科技贡献率,需要收集四类数据: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数、耕地面积和农业物质费用。一般讲至少收集测算年以前5年以上的数据,本文取1990~19...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2001
根据皖组通字[1999]47号文件《安徽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日前,六安市对所辖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了考评。...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4
关于小麦杂种性状的选择研究张作仿(安徽省六安地区农科所,六安)小麦杂种的选择,在整个育种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60年代初,尤其是70年代末以来,为了提高选择效果,对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0
本文通过对一个小麦品种选育实践的剖析,探讨了育种的有效选择问题.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一致表明,F_1以产量高低作为标准,组合间已显示出优劣的差异.F_2的株行产量在组合间...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3
本文研究了小麦产量的轮回选择效果及其对遗传变异的影响。试验进行了三个周期。结果表明,对小麦产量进行轮回选择可以获得进展。效率以首轮为高,可达20%左右;以后两轮均未超...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遗传 年份:1991
本文结合小麦产量轮回选择试验,研究了小麦单株产量选择后株高的遗传响应以及约束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对小麦单株产量进行选择可以见效,且在逐代(轮)优选中可使增效积累。...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2001
根据皖组通字[1999]47号文件《安徽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日前,六安市对所辖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了考评.考评分...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年份:2000
本文研究了六安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结果指出:六安的农业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两者的提高是物质投入的技术进步。...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林业 年份:2008
实现安徽的崛起,离不开生态改善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离不开林业作为一种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双重支撑。但是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看重的是林业的基础产业作用,忽视它......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82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等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随自然条件和品种特性的不同,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弄清这三...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84
系统育种是小麦育种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在其选择过程中,多凭经验取舍,科学依据性不强.自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内育种工作者根据数量遗传基因作用的理论,在如何提高麦稻...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作物学报 年份:1983
本试验采用广义、狭义、方差分析、回归和相关5种方法估算的性状遗传力。其高低的位次趋势基本一致,即株高的遗传力最高,开花期、主穗长、二百粒重次之,结实小穗数、主穗重、...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学院学报 年份:1984
为了能在育种的早期时候,就抓住对群体产量贡献最大的关键性状,提高在特定地区和育种目标下的选择效率,我们研究了小麦单株栽培条件下的个体性状与生产群体栽培条件下的单产...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84
在国内,评定一个品种的应用价值,主要是以育成后的联合区域试验,根据几个空间、时间重复试验的平均表现为依据的.实践证明,品种区域试验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起到了一定作...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81
杂交育种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杂交二代是性状广泛分离的世代。因与产量有关的性状多属数量性状范畴,由多基因控制,不仅分离世代长,而且性状的表现容易受环境影...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遗传学报 年份:1988
对小麦杂种后代进行了约束选择,以无约束选择、单项选择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约束选择对选择性状的促进和约束性状的控制都有较好的效果。一对正相关的性状被约束者可保持在...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作仿,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87
作者对小麦杂种F_2→F4代9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多年实际选样,并根据实际选择所得结果计算了性状的遗传实现率和遗传进度。主要结果如下:1.对小麦杂种F_2、F_3F_43个世代9个性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