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161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1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笔者经推敲,觉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句中,并未隐藏着什么深奥含蓄之意,而不过是说五脏六腑都要从胆取得决断...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5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病篇之首条(阳明第2条),被称为六“经”的“提纲证”,由来已久。然而,由于对“提纲”的涵义理解不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关于提纲的存废和“是纲...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4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张正昭伤寒教研室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伤寒论》是专论风寒外感的,因此外感湿热证一直被划归于温病的范畴,所以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明确提出《伤......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9
第三章 《伤寒论》的诊断学方法 一、辨“病”诊断的方法 1、根据各病的起病特点早期确诊 (1)、“提纲证”——各病起病临床特点的高度概括 “提纲证”之说,是后世注释...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0
2、辨证诊断的基本方法 (1)、逻辑推理的方法 所谓逻辑推理,就是按照思维的逻辑规律,从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逻辑推理是人们认识客观...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5
一、"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伤寒论》第二十七条(条文顺序号依二版大专院校《伤寒论》教材,下同)"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份:1983
五苓散一般多指为利水专剂,然而仲景治疗水气病时,反而未用及此方,这可能意味着五苓散证与"水气病"在病机上存在某些差异,或五苓散并非一般所谓的利水专剂。笔者复习了...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0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注释] [1]太阳之为病:太阳:“太阳病”之省略。之: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太阳为病”这一完整句子变成一...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9
“伏邪”学说根源于《黄帝内经》,肇端于晋·王叔和,定型于明·汪石山,在中医理论中通行了几百年,至今仍被作为温病发病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而写进教科书中。然而...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0
一、中医理论形成的方法学特点 为探讨中医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中医理论形成的方法学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考察,...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西部中医药 年份:1989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伤寒》《金匮》)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蕴藏着非常宝贵的经验,有关脾胃病的治法,则更是丰富多彩。为温故而知新,特就这方面的治法思路,试...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来源:国医论坛 年份:1989
据史志记载,张仲景除作《伤寒杂病论》外,尚撰有《五脏论》、《口齿论》等书(详见《宋以前医籍考》),其中之《口齿论》,盖系论述咽喉口齿疾病的专著。惜其书早佚,后世无...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正昭, 耿鉴庭,,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198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文提及"平"脉者,凡五见,即:"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金匮要略》)"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
[期刊论文] 作者:陈亦人, 李铁君, 林真寿, 唐玉仲, 王一苇, 张正昭,, 来源:新中医 年份:1982
本刊在1979年第6期刊登了《关于(伤寒论)“厥阴病”的讨论》,1980年第6期又发表了六位同志的“再讨论”文章,原想讨论告一段落的,但此后,本刊又继续收到争鸣文章十多篇。许多...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