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117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法音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4
'蚕马'原型可以解读出多层的文化意蕴.儒家的'蚕马同气'说代表了官方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并有着'禁原蚕'的实际功用;民间的'蚕马'...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原道 年份:2008
阳明心学本质上既是本体与存在论的,又是主体论与实践论的。本文拟从工夫哲学视角入手,引入“觉知”这一现代术语以此探索阳明“四句教”的精义所在与“格、致、诚、正”的实...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2000
明徐渭的《四声猿》自问世以来 ,以其奇绝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给人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悬念。本文结合当时史料、传说以及徐渭一生行事对这四部杂剧之本事进行考证和补证 ,并对...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法音 年份:2012
"四分说"是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有关"四分"的问题,古来就有四家之说,如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1994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徐湘霖"缘起"论是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石。"缘起性空"论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出的被称为佛学最高的般若智慧之学。所谓"缘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随因......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1995
论敦煌佛曲徐湘霖《敦煌曲子词集》中宣扬佛教的词曲占了很大的比重。任二北先生的《敦煌曲校录》所选545首曲子词,佛曲就有293首,占去一半还多①。可见,佛曲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不仅相......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2
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儒释道三家都有自己对'中'义的理解,并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把握,即皆把'中'视为其世界观的最高原理.尽管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述语...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敦煌偈赞文学在本质上应属于音乐文学范畴。本文试从音乐方面探寻偈赞的歌辞特点。偈赞歌辞明显的音乐特征是;这些偈赞歌辞载有"平"、"侧"、"断"、"吟"等呗赞声法的标识,具有吟唱性质;和声的加入,是齐言偈体向杂言赞辞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偈赞文辞形式的差别,应看作曲调音乐形......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2000
明徐渭的《四声猿》自问世以来,以其奇绝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给人留;留下许多扑逆迷离的悬念。本文结合当时史料、传说以及徐渭一生行事对这四部杂剧之本事进行考证和补证,并对《......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汉徐斡作《中论》,世有传本,本文作者撰《中论校注》,以清钱培名校补本为底本,又据俞樾《中论札记》等再加以校勘,并加详注,作此《校注》的补记考释一文,以就正于方家。......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1994
《楚辞》在中国文体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加之辗转流传,迤亘千年,章句很多讹脱。古词古义,理解起来,不免分歧。早在汉代,淮南王误以五子为伍子胥,乃因当时“伍”字没有固...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徐干的“智行”观是其“中”论思想的核心,它继承孔孟荀的中庸“权变”思想而有所发展,具有实践理性的特征、辩证法因素和方法论上的意义,并贯穿于其人武部学说中,成了他认识、判......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孔颜乐处'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儒学话题.宋明之际,理学家受禅宗影响和启迪,不仅把它作为接引学人的一则公案,并由此体悟心性,发明儒学大义.孔孟之学的局限是因为'...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心识在了知对象的同时,还对自身有反省作用。作为心识认知要素之一的自证分,其重要功能在于它的自证性,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本身的一种非对象性的"反观觉察"。心识的这一"自己认......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03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
[期刊论文] 作者:徐湘霖,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汉徐作《中论》,世有传本。本文作者撰《中论校注》,以清钱培名校补本为底本,又据俞樾《中论札记》等再加以校勘,并加详注,作此《校注》的补记考释一文,以就正于方家。Han Xu as......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