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079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周青(综述),施海明(审校), 来源:医学综述 年份:2010
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因子(FIH)是体内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HIF-1)转录活性的主要因子之一。近年FIH研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组含有锚蛋白重复序列结构域的底物蛋白质,这组蛋白普遍存在......
[期刊论文] 作者:李剑(综述),施海明(审校), 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份:2005
因冠状动脉狭窄而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死的首要原因。基于大量动物试验的成功,治疗性血管再生已经步入了临床阶段。现对这方面的一些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虽然临床上......
[期刊论文] 作者:包丽雯(综述),施海明(审校), 来源: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10
对比剂肾病(CIN)是指患者接受治疗或检查的过程中,注射对比剂后,出现血清肌酐水平的上升,导致肾功能下降的疾病。目前,随着对比剂应用的日趋广泛和CIN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对CIN的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黄成磊(综述),施海明(审校), 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份:2011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深入开展,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受到更多关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选择性的不同,直接参与支架...
[期刊论文] 作者:陈熘(综述),李剑(审校),施海明(审校), 来源: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11
动脉粥样硬化受多种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脂质浸润及损伤炎症反应等有关。研究证实,血小板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其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血小板激......
[期刊论文] 作者:陈熤(综述),李剑(审校),施海明(审校), 来源: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10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血脂紊乱的基础上,常伴随着血小板的异常激活.血小板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全部过程,即血小板本身具有致斑块性,血小板参与体内血脂调节、促...
[期刊论文] 作者:金波(综述),罗心平(审校),施海明(审校), 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份:2005
在冠脉支架应用的时代,再狭窄仍然制约着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许多动物模型被用于研究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探讨其防治途径。现就近年来冠脉再狭窄动物模型研究的相关......
[期刊论文] 作者:沈伟(综述),范维琥(审校),施海明(审校), 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份:2007
促血管新生疗法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现以微球技术为切入点,从血管新生的血流评估、促血管新生的靶向...
[期刊论文] 作者:黄彦博(综述),施海明(审校),李剑(审校), 来源: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9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形成的侧支循环,而某些人却未见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
[期刊论文] 作者:沈伟(综述),施海明(审校),范维琥(审校), 来源: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6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肽类。在细胞培养、离体血管、离体灌注心脏、动物实验和人类的研究中,其生物活性被不断深入探究。本文对UⅡ在心脏和血管损伤中的......
[期刊论文] 作者:温志超(综述),罗心平,施海明(审校), 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份:201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并且可以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影响其黏附、聚集、变形和释放等功能,促进血栓形成及临床事件发生。现综述近年来有关氧...
[期刊论文] 作者:周青(综述),严萍萍(审校),施海明(审校), 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份:2008
脂肪组织来源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易获得性、易于分离培养和较强的再生能力等突出优点,已成为一种新的组织工程干细胞来源。现就脂肪组织来源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影...
[期刊论文] 作者:王丽洁(综述),罗心平(审校),施海明(审校), 来源:医学综述 年份:2006
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早在1995年就为人们所发现。但直到2001年,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等诸多特性。随......
[期刊论文] 作者:张毅(综述),陈熤(综述),李剑(审校),施海明(审校), 来源: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10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为代表的血管重建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部分患者在支架安置术后仍出现无复流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尚无定论。目前研究认为,无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