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104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何其芳于1937年8月从北京回到家乡万县。1937年9月,他应聘到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任教。在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以后,他于1938年2月初,离开万县来...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一部“小说的近代史”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鲁迅写了一篇《田军作序》,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民在欺骗和压制之下,失了力量,哑了声音,至多也不过有几...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8
刘以鬯,是香港著名作家、编辑、学者、翻译家。现任《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他原名刘同绎,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四十年代在上海、重庆开始文...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88
刘以鬯是香港文坛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陆续创作了一批具有创新特色和富于探索精神的小说。比如,五十年代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天...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华文文学评论 年份:2015
从上海到重庆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的文学活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开始的。他的处女作《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发表在1936年5月出版的朱血花(旭华)编的《人生画报》...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1984
白先勇小说的语言艺术是他整个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在艺术上业已达到很高造诣的一个重要标志。探讨白先勇小说的语言艺术,对于我们学习他的艺术经验,认识他的独...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尹在勤同志撰写的《何其芳评传》(以下简称《评传》),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何其芳生平和作品的专著。这部专著鲜明地展示了何其芳生活道路和文学生涯的...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年份:1995
【正】刘以鬯与柯灵 1981年12月28日,在香港九龙金巴利道诺士佛台的台标前,一位老人与一位大约五十岁的人合摄了—张照片。照片中面带微笑的这两位合影者,一位是大陆著名作家...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59
鲁迅的文艺思想,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遗产重要的丰富的宝藏。鲁迅的文艺思想,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斗争实践过程中,在与各种反动和错误的文艺思想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初期,从一九三八年一月九日至十月二十四日,在武汉生活和战斗了九个多月。他的回忆录《洪波曲》就是记述抗战初期他在武汉的这段生活经历和战斗历程的。由于《洪波曲》写的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它确实如郭沫若所说,可以看成抗战初期的一种“历史资......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去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位同志,来成都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他趁便捎来了牟决鸣同志的口信,嘱托我们查阅一下三十年代初在成都出版的《社会日报》,据说该报曾发表过何其芳的诗歌。不久,笔者从牟决鸣同志的来信中得知,提供在《社会日报》上可能有何......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郭沫若的回忆录《洪波曲》,写的他在抗战初期一个阶段的亲身经历。《洪波曲》不仅是郭沫若抗战初期个人斗争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抗战初期抗日救亡运动的可贵的历史资料。《洪波曲》是郭沫若一九四八年寓居香港期间写成的,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翻阅和核对有关......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8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深刻总结了我国历代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精辟阐述了诗歌创作以及各种文艺样式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正确指明了新诗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毛主席的这一重要信件,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指路明灯,是批判“四......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几年前,我开始对何其芳的作品进行系统研究,并着手编选《何其芳研究专集》,得到了沙汀同志的热情关怀和具体帮助。沙汀同志不但为我审阅文稿、订正史实,而且把他珍藏多年的何其芳给他的书信原件,特地托人带交给我。笔者征得沙汀同志的同意,现将何其芳致沙汀的一......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二版发表了一篇社论:《戏剧运动的出路——戏剧节献辞》。据笔者考证,这篇社论系出自何其芳的手笔,是过去未经发现的何其芳的一篇佚文。现将笔者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陈述于后。 (一)从何其芳在重庆《新华日报》主管的工作......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1993
【正】 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对香港商界的描写所取得的实绩,对于香港文学创作、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着重反映了香港过渡时期的...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正】 研究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意义和标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学,无论是发展轨迹的追寻、还是总体成就的评估都有必要对它的历史分期作科学的划分和准确的定位。这是对...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1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何其芳于1937年8月从北京回到家乡万县。1937年9月,他应聘到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任教。在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以后,他于1938年2月初,离开万县来到成都。他的主要考虑是成都有较好的条件,较大的活动空间,也有一些熟悉的朋友,可以为宣传抗日,......
[期刊论文] 作者:易明善,郑演,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正】 抗战胜利后,郭沫若于一九四六年五月八日从重庆来到离别了八年半的上海。他在这里又生活和战斗了一年半,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离开上海去香港。在这一年多的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