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693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2003
“劫数”一词 ,不少辞书都收了 ,释作“佛教徒所谓注定的灾难”(《现代汉语词典》)、“厄运”(《辞海》)、“大限”(《汉语大词典》)。  《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方言 年份:1987
武汉话名词、动词的重叠式,介于北京话和其他西南官话之间,有同有异。名词的重叠跟北京话相近,跟其他西南官话不同;动词的重叠跟其他西南官话相近,跟北京话不同。壹名词...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7
从“流溢”看生造词语的问题□朱建颂词汇规范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面也很广。本文仅从“流溢”是不是生造词的问题来谈一点看法。这是10年前的事了。《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2002
《汉口竹枝词》173首,是1915年旅居汉口的广东番禺人罗汉(维翰)应江汉采风社之征而作,刊载在当年的《汉口中西报》(发行量在全国报业中居第六位)上。这些竹枝词,“对辛亥革...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2001
大约在清末民初之际,武汉三镇以及湖北其他一些地方流行着一种纸牌,是用学塾蒙童描红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等字(把末尾的3...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汉语学报 年份:2007
刘瑞明先生所撰《武汉方言的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在“摘要”中指出:“武汉方言有大量的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占《武汉方言词典》中的4.3%。该词典对这些词义理据不能解释,或错误地......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汉语学报 年份:2005
运筹学,是利用现代数学--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以发挥最大效率的学科.它可以应用到各项工作中去.比如,一部辞书,特别是语文词典,内容广泛,篇...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方言 年份:1988
零前言本文作者一九二六年生于武汉。二十岁以前,一直住在汉口大智门车站附近一带,除了一九四六——四八年在沙市读书以及此后偶尔短时期出差之外,经常住在汉口和武昌市...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2006
方言是一个地区居民用智慧和实践创造的,经过约定俗成,普遍使用,发挥了交际功能;又经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然而,其中很多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消失了,许多新材料又应运而生...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方言 年份:2012
笔者为李荣老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办语音班的学员,此后数十年间又多次幸获李荣老师的谆谆教诲。老师的学问举世皆知,老师的师德没齿难忘。今年是李老师仙逝十周年,谨为此文...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正】 社会的变化,对语言(包括方言)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突出地反映在词汇方面。武汉方言就是这样的。仅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到现在,由于社会的变化,武汉方言大致发生...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9
1998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所载《爱的困惑》中,有如下一段:(1995年)10月,张宛佳向中国银行总行国外汇款处查询,被告·知·,总行早在6月就将此款转给收款单位。(中略。)张宛佳托熟人找了甘......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2007
平时阅读书报,遇到一些不理解之处,常请教“不开口的老师”——辞书,疑惑得到消除。有时也发现“老师”之间有不同的说法,觉得没有辗转抄录,倒也可贵;但有的却相互矛盾,令我颇感踌躇......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方言 年份:1980
【正】 (一)所收条目按武汉方言的韵、声、调次序排列。同音的条目依今义分项,不考虑来历,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加以区别。(二)本文着重注释词义并举例说明。至于字形,有本字可...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方言 年份:1980
【正】 (同②)(同)(小孩)撒娇:毛毛好~咯[no■]!ia[伢]小孩儿:只生一个~儿子~男孩儿姑娘~女孩儿大~大孩子小~小的孩子~,你真好!【嚼】唠叨:他爱~他~些鬼话。①刻薄:这个人说话~得很。②......
[期刊论文] 作者:朱建颂,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1
有一种病,中医称之为“痄(zha)腮”.民问一般也这么称呼。旧时还有“髭发毒、含腮疮、腮肿”等名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提到“痄瘪(按:即“腮”,此字一般辞书未收)肿......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