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8.915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年份:2007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08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皆原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名曰"历节"者,遍历诸关节疼痛也。但病因不同,受邪有偏胜,证候表现亦各异,证型有"风湿历节"与"...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00
“昔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吾之用膏,即本于此。”此即吴师机受叶天士影响,用膏贴外治的依据。吴氏经长期实践,融...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吉林中医药 年份:1991
痿症是以四肢软弱无力,久则筋脉弛缓,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其治疗历来多以补益脾胃后天而立法遣方,所谓"治痿独取阳明".但临床实践并不仅然,总宜...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江苏中医 年份:2004
1.萝卜油:处方用法:大萝卜一只,麻油适量。在萝卜的中间,开一圆洞,将油倾入,再将萝卜置于木炭火上,待麻油烧滚后,取油,用消毒药棉醮涂于患处。注:此方适应轻度末溃之冻...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四川中医 年份:1988
徐××,男,55岁。1980年11月15日诊。去冬开始右足五趾微痛、麻木、怕冷,遇寒凉则痛增。今秋后入夜痛甚,不能入眠。刻诊:平素觉心悸、胸闷、气短,劳则加重。溲清、便溏...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年份:2008
“痰”,为津液凝聚而成。究其原因系膏粱厚味,酿成湿浊,“聚于胃”,导致水州(脾胃)传输不利,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而成为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即所谓“痰因食(湿)致”,“脾(胃)为生痰之源”......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98
五郁学说,源于《内经》。《内经》对五气抑郁疾病提出了具体的治则。兹就五郁治则运用于临床的经验,举例如下。1“木郁达之”治腰痛张某,女,42岁。经期不慎感寒。致腰部...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01
共有七方运用黄芪,即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现就上述七方之运用浅析如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江苏中医 年份:1959
急性乳腺炎多生于授乳妇人,妊娠中亦有之,是门診中常見的外科疾患之一。笔者历20余年临床实驗,采用“复元通气散”加味,疗效显著,故特介紹如下: 处方:青、陈皮各三钱,瓜...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新中医 年份:1990
本文着重介绍糖尿病并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疖肿、神经痛辨证论治的治验...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天津中医 年份:1990
苍术、味辛苦、性温。有健运脾胃、芳香花浊之功。本文试谈个人体会如下。一、能运脾、功擅化湿临床见证有汗而热,身虚足冷,舌苔黄腻,口渴不欲饮等湿热证。若只清热而不...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中国医药学报 年份:200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方,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多年来据《内经》“清阳出上窍”、“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之旨,随证加味运用该方于鼻、齿、喉疾患,疗...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明·张景岳,平生治重温补疗虚,尤其是善用熟地黄,负有盛名,被誉为温补派之大师,有“张熟地”之美称。其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甘肃中医 年份:1995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验举隅李古松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224000)主题词桂枝茯苓丸/治疗应用,医案《金匮》桂枝茯苓丸,全方集通阳、渗湿(利水)、活血于一体,具备痰(水)淤同治的特点。其作用不只局限......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江苏中医 年份:1963
“緾腰蛇丹”,民間俗称“蛇窩瘡”。因本病大多是生于腰胁间,色紅,累累若貫珠,如束帶,似蛇行,故有此名。本病系由肝、脾、肺三經之湿热內蕴所致,但有干、湿之分,干性者,...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天津中医药 年份:2003
对中医外科学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风格迥异的三大学派进行了论述 ,分别阐述了陈实功、王洪绪、高锦庭的不同的学术思想...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四川中医 年份:1996
笔者自拟“通脉汤”一方,用于治疗多种周围血管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今介绍如下。 通脉汤方:生水蛭、地龙、地鳖虫、当归各10g,丹参15g,生白芍90g,生明乳没、生甘草、细辛...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四川中医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李古松,, 来源:江苏中医 年份:1963
本証主要証狀,是耳內时流膿液,并发穢臭气味,經久不愈,或时发时愈。在祖国医学上,有“耳疳”。“聤耳”等名称,因膿色不一,而各異其名。但以“膿耳”为总的病名,其原因...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