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29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国医论坛 年份:2013
以汉代一两等于15g的折算方法,运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总结250例病案的临床体会。在治验的病案之中,2剂药内治愈的病例占六成,5剂药内治愈的约占九成,需用7剂药以上的只占...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福建中医药 年份:2008
桂枝人参汤治疗里虚兼表的痞利证,虽成《伤寒论》学界的共识,可是从药物组成上看,单用桂枝以解表,在《伤寒论》中仅此一处;再从《伤寒论》的原文分析,桂枝人参汤的相关条文并...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光明中医 年份:2008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汤)治疗里热挟表下利,虽成《伤寒论》学界的共识,可是药物组成上看,单用葛根以解表,于理不通;再从《伤寒论》的原文分析,葛根芩连汤的相关条文并非兼...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2011
《伤寒论》之"坏病",现均理解为"变证",不属六经范畴,可按照《伤寒论》第16条,其原意应指病仍在太阳,并非变证。细考之,"坏病"的原意,是指太阳病经过误治、或病人具有某种特...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2012
张仲景书中的"客气"一词,一般被误解作"邪气"。笔者通过比较多条经文发现,"客气"并非张仲景理解的"邪气",而是指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是由于胃虚而浊气上逆所生的阳热之邪。由...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 年份:2011
在《伤寒论》174條桂枝附子汤后载有"去桂加白术汤"(或称"白术附子汤"),方中为何需要去桂枝?一般解释,因为原文中"大便鞭,小便自利"是大小便相对正常,因而去桂枝,但在仲景书...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12
《伤寒论》第29条的初见证,过去一般以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为解,但经过与《伤寒论》其他原文对比发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六证,属于胃热炽盛而阴液耗...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环球中医药 年份:2011
《伤寒论》六经"提纲"的"之为病"条文,过去常有争议,认为提纲不能概括该经所有疾病。考《金匮要略》中亦有不少"之为病"的条文,目的在揭示最典型的病机特点,而非对某病作"定...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环球中医药 年份:2012
现在一般以"仲景方"作为经方的概念范围,对于经方的理论特点则甚少讨论。较多观点认为经方"药少精炼、功专力宏",但这是相对于临床处方而言,而时方亦有此特点,经方与时方界线...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11
一般认为太阳伤寒的代表方是麻黄汤,而葛根汤只治疗太阳伤寒的兼证。在《伤寒论》原文中,二者皆治太阳伤寒,如仔细比较,知葛根汤专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是专一治表的方剂;而麻黄...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11
厚朴七物汤一般被认为是厚朴三物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主治里实兼表虚证。细察原方方义,脉浮数不一定主表证,也可能因热在气血,搏结成瘀。方中桂枝的作用类似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12
《伤寒论》第29与30条论述的是由于胃热炽盛阴伤却经误汗,使阳气更虚,导致阴阳两虚证。临床包括误用桂枝加附子汤发汗出现的阳虚证、阴虚证、胃热证以及重发汗及烧针后出现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国医论坛 年份:2012
从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计算,发现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一次服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量要大,再从原文的证侯与病机分析,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表郁程度较桂枝麻黄各半汤为重,两方的关系...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2008
《伤寒论》中有不少方剂,是寒凉药与温热药同时使用",寒温并用"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论述《伤寒论》中方药寒温并用的配伍目的,并略举数例分析其配伍机理。...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中国卫生法制 年份:2009
医疗事故鉴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和加剧了某些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两者的关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解决医疗事故鉴定问题来减缓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值得探讨的。本文先从现...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陕西中医 年份:2011
过去对痞证的解释,多以《伤寒论》151条作为痞证的定义:"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七版教材《伤寒学》说:"痞证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11
现代对于"辨证论治"一词的理解,与过去并不相同,有必要对其正本清源。虽然是"辨证论治"是近代提出的新术语,但是从中医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概念自《黄帝内经》时已经拥有,直至...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份:2011
"辨证论治"一词自提出之后,由于未有准确而统一的概念,因而产生多种误用情况,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前二者包括:第一、使用了病、症和证的新定义,其实这三者本身含义基本相同,均...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份:2011
"辨证论治"一词自提出之后,由于未有准确而统一的概念,因而产生多种误用情况,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后三者包括:第三、关于"方证相对"而跳过了病机的问题,即是"对症治疗",使中医...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宇铭,, 来源:江西中医药 年份:2011
将温经汤与多首经方比较,分析其"证机药效"关系,认为温经汤功效包括三大方面:补益气血、逆流挽舟止利;活血祛瘀,通利血脉;滋阴润燥,补益气液。...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