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104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廷舫,, 来源:草原 年份: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贾漫是最早来河套的文学青年之一。那是1951年春夏之交的日子,由团长张涵率领的绥远省文工团来河套演出,他们最先到达河套西端的三盛公(磴口),然后向...
[期刊论文] 作者:李廷舫,, 来源:草原 年份:2015
我1980年从巴彦淖尔盟文联调到内蒙古文联工作,迄今35年;而我最早与内蒙古文联接触,第一次走入文联大门,则是1964年,迄今50年。忆往昔,20世纪60年代我先后两次走入内蒙古文联...
[期刊论文] 作者:李廷舫,, 来源:草原 年份:2004
一我走进北梁,是因为它的变迁令人向往。我走进北梁,循着它历史的踪迹寻觅徜徉。北梁,原本是一个地名,是原在包头市东河区北面坡梁上的十几万人口所居之地的名称,是包头人对...
[期刊论文] 作者:李廷舫, 来源:特别健康·上半月 年份:2015
在我少年时住过的黑山头村,文化最高者当数朱先生,他上过私塾,能写会算,能读古书。  朱先生有文化,人品端正,村里人对他十分敬重。他家贫农成分,又有文化,按说该当干部,朱先生却从不参政,一副极超脱的样子。只有冬天结算公粮账时,受到村干部们的邀请,他才出来帮助打几天算......
[期刊论文] 作者:阎纪文,李廷舫,, 来源:实践 年份:1995
1994年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书画大展,一幅笔力苍劲的《雄鹰图》,赢得了广大观者的赞赏,同时引起了书画界名家高手的关注。这幅画的作者出自内蒙古的一位青年业余书画家,名字叫常...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世远,张培仁,李廷舫,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年份:1996
位于呼和浩特效区大青山下的攸攸板乡,有个元山村,过去是有名的"塌底村",到了80年代初,比起邻近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子,仍然是"第三世界",1982年人均收入仅有200元。可是,随着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