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55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期刊论文] 作者:GerhardGraham, 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南非深部金矿岩爆产生不少震级M_L【0和M_L】5的地震,它们局限于矿体开挖的作业面周围,研究三分向加速度和速度地震图表明开矿区上方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差不多是同一取向。偏振...
[期刊论文] 作者:J.deParscau,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本文目的在于取得一些地震各向异性的测量方法,资料取自于VSP,它与源一检之问介质的复杂性无关.假定介质横向均匀并具垂向轴对称性,那么接收点的各向异性可借助P、SV波相速度分析以及偏振方向来研究.多源偏移距VSPs,通常能提供不同入射角的直达P和SV波资料.本文......
[期刊论文] 作者:RolfMjelde,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就加利福尼亚Cajon山口深科学钻孔而言,由垂直地震剖面获取了剪切波记录,进而采用各种方法研究了剪切波分裂。这些使用的方法应该允许我们使用一个六角形对称并有一个水平对称轴的系统探测由可能的各向异性产生的(AI)剪切波分裂。对直达剪切波的精心研究后得出......
[期刊论文] 作者:EdwardL.Shuck,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用四分量剪切波资料(两个正交的水平分量剪切振源和两个正交的水平分量接受器)来分析剪切波各向异性的主方向是可行的。为此要提出几个不同判据,大致可归类为:一是主分量和正交分量振幅的分析,二是两个主剪切波分量的相关性分析。这两类判据的各种方法用两组VSP......
[期刊论文] 作者:E.Fjaer,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在人造砂石上的一组试验研究了应力随时间变化对声速的影响。以此了解材料的完整应力时间函数,应力时间函数试验的关键步骤是材料处于应力状态下的粘合,随后是各向异性应力条件下的卸载。试验表明,卸载期间各向异性应力产生声学各向异性——包括剪切波分裂——......
[期刊论文] 作者:MariaSachpazi,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在已经开钻的希腊爱琴海Milos岛地热田可以采集到许多地方震波形资料,这些地震约4—6km深,很易被大量三分向地震仪记录到。在8个月的观测期间,岛上的地震活动形式上可以划出三个不同的震群区,用初动膨胀四象限分布可定出地震机制解,显示最大压应力为近垂直方向......
[期刊论文] 作者:R.James,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本文报告实验室超声波穿透正交晶格对称的各向异性材料的等比例物理模拟(scaled physical modeling)试验的最新成果。早期,这类试验多数使用一小块塑料叠板试验材料,源、检分置其相对的面内,发送和接受超声波。新结果是用一块大酚醛厚板做试验材料,测线平行主方......
[期刊论文] 作者:N.I.Pavlenkova,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89
科拉半岛的深钻揭示了三类地震界面:(1)分隔不同组分和年龄岩石的岩性界面;(2)归因于断层的构造界面;(3)由不同的孔隙率或裂隙区所控制的机械界面。地震研究表明前两类界面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且是上地壳的特征;在10—15km深度以下,观测到岩石圈中有一明显的近水......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张钋, 来源:南极研究 年份:1994
本文根据美国极地台(南极点)和新西兰斯科特台罗斯海滨的WWSSN台所接收的长周期深源远震图P波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南极点下方地壳厚约45km,双层结构;罗斯......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张钋, 来源:Antarctic Research 年份:1995
Crust-mantlestructureunderSouthPoleandRossSeaBeachinAntarcticaShuPeiyi(束沛镒)andZhangBo(张钋)(InstituteofGeophysics,AcademiaSinic.........
[期刊论文] 作者:Peter Learg,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1
南加州Cajon山口靠近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结晶岩中深达35km的声速和电阻率测井记录在长度尺度上小到分米级大至百米级的范围都显示出相关性,但对岩性比较敏感的天然γ强度测井记录未见任何这种相关性。可见声速和电阻率记录的相关性暗示着结晶岩中非岩性特征控制着......
[期刊论文] 作者:夏国辉,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1995
本文以冀东油田磁偏角现场实测数据结合采油井的钻探效果进行探讨,事实表明,由于受到构造运动、风化沉积和岩浆侵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地下浅层构造比深部存在更多的横向不均匀,导......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张钋, 来源:南极研究 年份:
本文根据美国极地台(南极点)和新西兰斯科特台罗斯海滨的WWSSN台所接收的长周期深源远震图P波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南极点下方地壳厚约45km,双层结构;罗斯海滨地层厚约24km,350~450km深度有明显低速带存在,它们反映了南极横贯山脉两侧不同的构造特征......
[期刊论文] 作者:李幼铭,束沛镒,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1982
本文在B、P、C坐标中给出了弹性波在横向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矩阵,并将其表示为五个形式简单的矩阵乘积,其中有四个矩阵是与频率无关的。我们用传播矩阵的分离方式,将Abo-Zena(1...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梁尚鸿,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1989
本文就和田地震台所接受的5张深源远震体波观测图波形的理论计算拟合讨论塔里木盆地的西南边缘、昆仑山脉北麓的深部地壳结构,在30km以下存在一高速夹层,地壳厚度约53km左右,...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朱碚定,,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92
本文就东南极恩德比地所接受到的5张深源远震地震图P波直达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的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山站附近的地壳厚度约43Km,深部结构简单,说明南极大陆是较为稳定的板块,它所经历的构造运动轮回或造山运动相对要弱一些。......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焦丞民, 来源:极地研究 年份:1999
依据沿大圆弧穿越南极点和斯科特站两地震台的地震瑞利面波波形资料,计算了两台之间的相速度频散,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台间地下200km 岩石圈剪切波速度细结构。结果表明,横贯南极山脉......
[期刊论文] 作者:束沛镒,林邦佐,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1983
本文根据1980年7—9月间英、巴、中喀喇昆仑联合考察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并综合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说明本区应力场以南北水平挤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变化不大,它主要...
[期刊论文] 作者:马林,卓钰如,束沛镒, 来源:地震 年份:1992
本文发展了一整套利用小震、波到时资料从计算到绘制波速比时空变化平面分布图的监测程序。并以北京台网记录的1985—1988年的539个地震(1.0≤M_L≤5.0)资料为例,计算了京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