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218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杨治宜,, 来源:国际汉学 年份:2007
【正】满头稀疏凌乱的白发,高高的眉骨下,隐藏着一双锐利的蓝眼睛。当他凝神倾听时,双唇紧闭,方形的下颏显得有些严厉;但时不时,笑容会忽然从他的嘴角洋溢开来,如同春风,瞬间...
[期刊论文] 作者:杨治宜,,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2007
京都的记忆都是灰色的。首先是天气。地处盆地之中,夏季的京都潮湿蒸热,蒙蒙的天上总挂着几滴欲下还休的雨。纵使趁清晨出了个早门,走不了几步,便立刻有了云雾缭绕的"仙"意。...
[学位论文] 作者:杨治宜, 来源:北京大学 年份:2005
“群体写作”是与“个人写作”相对立的诗学现象,在文学史上,它通过文学交游、祖述传承等种种形式发生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酬唱”这种特殊群体写作现象的探讨,以北宋初年的西......
[期刊论文] 作者:杨治宜,, 来源:科技文萃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杨治宜,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05
“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第三届年会于 2 0 0 4年 1 0月 2 5—2 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与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教师参加了论坛...
[期刊论文] 作者:杨治宜,, 来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年份:2012
2012年9月28日至29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行了第一期访问学者工作坊,主题为:“被遗忘的复兴:透过历史反思中国古典传统之现代转型”(Forgotten Renaissances:His...
[期刊论文] 作者:柯马丁,杨治宜,,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2012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杨治宜, 赵凡,, 来源:江汉学术 年份:2018
作为晚清诗界革命的继承者,柳亚子的诗大多遵循格律和文体规范,但亦显示出其与现代世界保持关联的不懈努力。柳亚子的文体实验赋予他的诗作一种新颖与现代的大胆品格。这些诗...
[期刊论文] 作者:高利克,杨治宜,, 来源:国际汉学 年份:2005
【正】如果我们研究冯至(1905—1993)的代表作品,不论是其创作还是批评文字,都会发现他是位委婉与简约的大师;其1941年以后所写的全部十四行诗都堪称卓越典范。我曾经在谈他...
[期刊论文] 作者:高利克,杨治宜, 来源:国际汉学 年份:2004
【正】从捷克读者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初次相逢至今,纷然已过百年。1897年,首位捷克汉学家鲁道夫·德沃拉克(RudolfDvorak,1860—1920)教授在杰出的捷克诗人兼翻译家雅罗斯...
[期刊论文] 作者:杜斌,杨治宜, 来源:法治与社会 年份:2002
没有祖国的村庄,生存着没有祖国的人.对于生活在中国国内的越南难民们,如果他们还能说出自己的梦想,如果他们还有梦想的话,那一定是:给我一个祖国....
[期刊论文] 作者:戴从容,杨治宜,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03
日前 ,首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在北大举行。会上 ,本着坦诚合作、携手共进的精神 ,双方就目前比较文学的教学、指导研究生课程设置、必读书目、学科建设和创新等一...
[期刊论文] 作者:柯马丁,杨治宜(译),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2012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
[期刊论文] 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杨治宜,, 来源:书摘 年份:2007
“美国梦”尽管曾经是令全世界钦羡的理想,但今天却因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而无法适应一个日益风险化、多样化和互相依存的世界。由此,本书作者提出了用“欧洲梦”来创造崭...
[期刊论文] 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杨治宜,, 来源:悦读文摘 年份:2008
美国某些评论家说:“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我们在最基本层面上的思考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双方都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有时。采用一项具有革新意义的技...
[期刊论文] 作者:马利安·高利克,杨治宜,,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08
本文回顾了著名德国诗人里尔克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历程,并从独特的研究角度出发,结合丰富的史料,扼要评述了里尔克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和批评中的接受状况。...
[期刊论文] 作者:柯马丁(MartinKern);刘倩(译);杨治宜(校),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12
所谓《孔子诗论》(或简称《诗论》),是约公元前300年的一篇竹简文,现藏上海博物馆。这篇文本在论述《诗经》诗篇时,呈现出了丰富的修辞模式,包括反问、感叹句式,归诸孔子的直接引语,一连串独特的句法结构,不同寻常地突出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在进行阐述或做出结论之前分两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