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478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型相关DNA与生殖器鲍温病和鲍温样丘疹病发生有关。虽然组织学检查发现非生殖器部位鲍温病(EBD)中有病毒感染的证据,例如:病毒样包涵体和胞浆空泡化细胞,但迄今有关HPV存在于EBD中的报告则少有。为此,作者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和聚合酶链......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p53是一肿?A抑制基因、编码一核蛋白参与细胞生长的控制,p53基因突变可产生一稳定蛋白,聚集于细胞核中,可用免疫组比方法检出。已往研究表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纤维细胞和纤维组织细胞起源的肿瘤和少数良性病变中有p53的过度表达,突变型p53与多种不同器官的细胞......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李光中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报告口服氨苯砜治疗27例严重斑秃(AA),并与先期应用接触过敏剂局部免疫治疗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氨苯砜治疗AA的效果。27例病人中,11例曾使用过局部接触免疫治疗,其中8例初期治疗有效而在维持治疗中复发。氨苯砜开始剂量为每天100mg,如出现恶心、头痛、睡眠障碍......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8
作者回顾性调查了27例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的54个特异性皮肤浸润病灶,以分析其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所有病例随访达204个月或至患者死亡,平均随访54个月。结果:27个病灶显示中度致密浸润,22个为高度致密浸润,5个为轻度浸润。血管周围块......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免疫荧光是一常用于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BP)在内的水疱、大疱性皮肤病的免疫病理技术。直接免疫荧光需用新鲜冰冻组织,不适用于回顾性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为一90kD的细胞表面唾液酸糖蛋白,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促进粘附的作用。原癌基因bcl-2(即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编码线粒体内膜、内质网和核膜的完整的蛋白,可通过阻止细胞程序化死亡即细胞凋亡而延长细胞寿命。已经发现bcl-2蛋白......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7
为了判断血清可溶性HLA-I类抗原(sHLA-IAg)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27例SLE患者血清中sHLA-IAg的浓度,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血清抗dsDNA抗体和补体CH50,以分析sHLA-IAg与SLE疾病活动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5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在膜结合受体和细胞内效应器之间起信号传递作用。G0最初是从牛脑中分离得到,与胆碱能受体相互作用,调节神经钙通道。最近文献报告G0α亚单位(G0α)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组织和某些在胰、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中,......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5
近年来观察表明,不同的上皮中角蛋白成分有较大差异。在恶变中,其他细胞来源的识别标志消失,但角蛋白通常被保存下来。在低分化的肿瘤中识别这些角蛋白有助于了解肿瘤的来源。鳞癌分化良好的区域,可以表达分化上皮特异的角蛋白K1、K10和包壳素,而分化低的区域,......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5
角化棘皮瘤(KA)是一种少见的皮肤鳞状细胞肿瘤,具有自行消退的特征。一百多年来关于KA是否为一独立疾病或是低度鳞状细胞癌(SCC),已有许多争论。KA早期生长迅速,在4~8周内形成1cm~2cm大的圆顶状丘疹,损害可在其后的4~6个月内完全消退,遗留凹陷性瘢痕。一般认为KA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5
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为23kD的糖蛋白,是集落刺激因子的一种。体外试验表明,该因子能刺激多潜能骨髓干细胞生长,体内试验显示它能增加循环颗粒细 胞、原核细胞的数目,能使骨髓功能不全者的网织红细胞及血小板升高,临床已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8
为了明确细胞增殖标记Ki-67和抗癌基因p53免疫反应性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预后中的意义,作者运用单克隆抗体MIB-1(抗Ki-67)和DO-1(抗p53)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160例CSCC患者175个肿瘤中Ki-67和p53的表达情况,并与多个具预后意义的组织病理学参数及临床指标作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7
双调蛋白(amphiregulin)为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同源蛋白。先前的研究表明,双调蛋白是一种培养的人角朊细胞的主要自分泌生长因子,介导无血清培养的角朊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然而,双调蛋白在皮肤病中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并不清楚,为此,作者调查了双调蛋白在一组肿瘤性和......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偶有文献报道角化棘皮瘤(KA)可发生转移,组织学上达20%的鳞状细胞癌(SCC)被误诊为KA。因此,如何将经典的KA与形态学变异的SCC进行鉴别诊断,常使得病理工作者陷入困境,尤其是那些表现KA样特点的SCC(SCC-KA)。......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7
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可引起皮肤凋亡性角朊细胞即晒斑细胞(SC)的形成。虽然人们早已知晓SC形成是紫外线诱导角朊细胞损害的一个特征,但对其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新近研究通过中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能减少UVB诱导的角朊细胞凋亡,从而证实TNFα参与SC的形成......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7
报告4例弥漫性筋膜炎(DF)伴嗜酸粒细胞(EC)血症,并经病原学检查证实为博氏疏螺旋体感染病例。其中2例临床诊断莱姆病,另2例经银染组化发现有博氏疏螺旋体存在。...
[期刊论文] 作者:杨海平摘,孙建方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7
大约30%的乳腺癌转移在皮肤,且可作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多种免疫组化标记如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和BRST-2等可用来鉴别乳腺分化的肿瘤及判断其激素依赖状态。然而,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及分化性丧失,其检测结果对判断转移癌的原发部位,则价值不大。......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