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818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探索 年份:2002
我们不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奴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干预这一过程,使之在最有利于人类的轨道上行进.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并不能因此而取消这一过程、消灭这一...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1995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兼与几种流行观点商榷杨筱刚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讨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的角度上讲,它可以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96
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及其剥取杨筱刚卢卡奇说,即使现代的考察已经彻底驳倒了马克思的所有结论,也无损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仅仅是指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探索 年份:2003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仅是它的"翻身"意识,而且是它的自我"超越",即"消灭"它自己的同时,也改变整个旧社会生存的"生活条件",以谋求全人类解放的意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本...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探索 年份:2005
在"自然历史过程"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大体同一.但社会主义同时又是一个自觉的革命实践过程,并因而是两个过程的统一.无此革命实践过程的一面,社会主义显然无以"过渡"到...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2
对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存在着几种传统观念。但是,共产主义作为理想和信念,其哲学基础不可能是知识论,而只能是价值论及其依据——人学本体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论......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3
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条件.在这一使命完成之前,它是不会灭亡的,而共产主义也是不会出现的.当代社会主义由此成为一个有待解释的理论难题.然而,这一解释...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4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其实并不是马克思的,而是他批判的《哥达纲领》的.马克思诚然是从这一"设想"出发开始他的推理的,但这并不因此就证明他对这一...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98
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哲学”和“科学”两大阶段,是有见地的。但是,阿尔都塞描述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两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他认为,马......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99
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决不是简单的“共产”或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对共产主义的如是理解是符合......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92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2001
革命胜利了,并不是说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就成熟了;资本主义被消灭了,并不是历史就可以走出"第二大形态"即资本主义所在的那个"分工一异化"的阶段了.这是马克思...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年份:2004
无产阶级不消灭自己就不能解放自己;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无产阶级不再是"无产"阶级、进而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最终转化为共产主义所需要的那种新型劳动者和新人的过...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4
[摘要]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其实并不是马克思的,而是他批判的《哥达纲领》的。马克思诚然是从这一“设想”出发开始他的推理的,但这并不因此就证明他对这一“设想”的认同。毋宁说他由此推理而否定了这一“设想”。社会主义的未来......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张忠平,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在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自始就存在。这正是苏维埃政权最初岁月那些重大错误的原因。实践修正了理论。列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实现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刘彦奎,,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列宁“一国胜利”学说和其它学说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提出之初,与马、恩的“同时发生”说并无本质的区别:都是以“一国”革命的胜利去引发社会主义“世界革命”;只不......
[期刊论文] 作者:杨筱刚, 刘丽娜, 米署娟,,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0
共产主义必然由"革命"和"建设"两个阶段构成:前者推翻旧世界,后者创造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因之也必然有"革命"和"建设"两个不同的理论形态或话语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革命"话......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