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04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8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2004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合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晋代王叔和将伤寒部分单行编纂整理后,《金匮要略》始另列问世。...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2005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光明中医 年份:2008
《伤寒论》所论"疼痛",至精至微,治法有温清消补、汗下和吐,为后世治疗疼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本文仅从《伤寒论》"疼痛"发生所在的部位,分:头痛、头项强痛、身疼痛、...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国医药学报 年份:2002
本文拟从《难经》的奇经八脉入手,重点探讨任脉的生理、病机和临证等,指出其不同于十二经脉之功能特点,其归入奇经,能够总任一身的阴经,有统任诸阴脉的功能,发挥奇经作用,使...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光明中医 年份:2009
本文主要就《伤寒论》中"烦"、"烦躁"、"躁烦"、"躁"、"烦躁欲死"五个方面,讨论了烦躁证的辨证论治。在烦的辨证中,有反烦、复烦、发烦、心烦、微烦、大烦、暴烦、烦渴、烦逆...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2005
阴阳学说作为古人的说理工具和方法论,已逐渐地渗透和融入到《内经》的基础理论体系中,使得《内经》的医学理论在阴阳学说中得到了解释或阐明,用于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11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三禁"、"麻黄汤九禁"的应用禁忌分析,说明了桂枝汤、麻黄汤二方用之不当所产生的严重危害,并由此而提出了,凡《伤寒论》中之方剂,个个皆有其一定...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2004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热性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专著。在太阳病篇中共载条文 183条 ,除论述邪感太阳经形成太阳病 (包括太阳经证和腑论 )证治的 92个条文外 ,有 91个条文是...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09
《伤寒论》中的"和法",和后世所谓的"和法",在概念上及内容实质上完全不同。后世所谓的"和法",只是指"和解"与"调和"而言,很大意义上是指少阳病的治法;而《伤寒论》一书中的"...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光明中医 年份:2010
《伤寒论》"八法"之词,虽在书中未提及"八法"之名,但寓意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等八法。《伤寒论》为最早对"八法"进行系统论述,其中的方药各异,应该是早于...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11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完善起来的一套综合性辨证大纲。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则是...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08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下法"的统计与研究,认为张仲景治病首重祛邪,邪去则正安。张仲景之下法千变万化,有寒下、有温下、有峻下、有缓下、有润下、有导下、有攻补兼施,...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山西中医 年份:2008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方剂中所用药物及其用药技巧与规律的研究后发现,张仲景组方,首先是对"药对"的组合与确定,先有药对,而后才有方剂。"药对",并非简单的药物拼凑,而是在对...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09
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以麻黄为主,配伍它药所组成的31首方剂的讨论与研究,总结出了11对最佳配伍,并将其分为相须为用、相使为用、相反为用、相抑为用四大类。从中体会...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份:2008
通过对《伤寒论》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处理疾病的治则、治法和方剂作用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一书所重视的是致病的因素——“邪”。邪气是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是疾病发生发展......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四川中医 年份:1990
杨××,女,20岁。1988年11月13日诊。患者一年前始见两(?)之下,鼻柱两旁生黑色晕斑,逐日扩展,颜色由浅至深,经某医院皮肤科诊为黄褐斑。多次服用维生素C、...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国医药学报 年份:2004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2006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味辛、甘、大热......
[期刊论文] 作者:柴瑞震,,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08
“热型”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尤其在外感病中出现的更为普遍,了解与掌握各种热型的不同征象与特点,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非常重要。本文就《伤寒论》一书所论述的种种热......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