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847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2016
家族梦魇和病态教养造就了张爱玲的病态人格。她终其一生都被父亲和母亲所代表的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撕扯着,由此奠定了张爱玲文化心理人格的重要基石,也酝酿了她那超乎寻常的...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1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弊端有清醒的体察,却陶醉于以享乐主义为底色的道家哲学不能自拔。林氏通过《吾国吾民》与《生活的艺术》的诗意描述,成功地将道家休闲哲学与西式个人主义...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08
无名氏在《北极风情画》中,将一个可能"始乱终弃"的故事演绎为奇幻美艳的情爱幻想,显示了作家的浪漫才情与艺术天赋,但其中蕴藏了某些陈腐的文化观念。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异...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11
一缘起刘再复先生在那篇著名的《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一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如果说《阿Q正传》、《边城》、《金锁记》、《生死场》是最精彩的...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许地山在他的创作中不自觉地宣泄着一种对死亡的赞颂乃至向往情绪 ,这来自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素养和对人生苦难性质的深刻体察。但许地山并没有走向虚无的厌世泥潭中去 ,相反...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09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成功,不仅因为作家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借着"古人的皮毛"喊出了时代的强音,还由于它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审美心理定势,并使之与...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张爱玲的小说尽管有多种主题,但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始终是她的最高命意,张爱玲用自己的笔几乎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所有隐秘的角落,抒写着她对脆弱人性的深邃洞察,对人性趋恶的敏感重......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年份:2008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向来被评价为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最感动人心的,莫过于婵娟因误服了南后为屈原设下的毒酒而死去的情节。而她临死前对屈原的那段表白,历...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朱自清散文尤其是他的后期散文 ,明显地受到了英国随笔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他所身践力行的“美文”理念、在闲适中真诚地与读者交流的“谈话”风格 ,以及幽默睿智的叙...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2
当前以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新民谣",与传统民谣不可同日而语。但民谣无论新旧,都是民众集体心理的一种折射,它们既体现着群体的模仿与盲从心理,又不乏天才...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林语堂在横跨中西的多文化语境中,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化、唯美化和梦幻化的"老北京"形象,这既是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产物,也是作家本人文化中国情怀的集中呈现。他将"老北京"视...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2017
白先勇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他的早期作品如《芝加哥之死》《谪仙记》等,通过主人公之死象征了"(文化)中国"的消亡和"中国认同"的纠结;而他更以自己的创作建构了一个古...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人民周刊 年份:2017
台湾作家陈映真先生的去世,在海峡两岸文化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人们常说“盖棺论定”,然而很多情况下,某一人物在“盖棺”成为历史之后,反而更激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而且似乎永远无法形成“定论”,陈映真先生或许就是其中一位。当然逝者已逝,是非功过只能任人......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作为固定语词的“文化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台湾,与1949年后台港两地与中国大陆一度对立隔绝,以及近现代中国历史剧变息息相关。历经长期的酝酿发酵,台港文人作...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3
白先勇的小说通常以情爱苦闷抒写整个生命的悲哀。在《台北人》中,他将个人的一己之悲拓展到社会历史层面的"家国之痛",并升华为对传统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悲剧命运的忧思,以...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济宁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化的反思和坚守──《白鹿原》主题解读沈庆利透过《白鹿原》深层的本文结构,我们不无惊讶地感受到了两个表现得如此强烈却又不那么合谐的音符:文化的反思和坚守。吃惊之余,疑......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长期以来 ,人们对《沉沦》这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不无偏差 ,其原因是对主人公及作者处于日本那样一个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震惊”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考察。而...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1
“滇缅边境”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对《南行记》乃至对艾芜的整个创作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艾芜是怀着一颗“懵懂”的赤子之心闯入滇缅边境这块“化外之地”的,他真切地感受到了......
[期刊论文] 作者:沈庆利,,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5
纵观近三十年的鲁迅研究,其思路不外三种基本面向:一是借用西方现代理论把握鲁迅精神特质,探究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世界。其二是梳理鲁迅与西方文化和文学之间的借鉴关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