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096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现代哲学 年份:2006
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社会控制是维系社会稳定、防止社会解体的基本手段.审美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子系统之一,也在社会控制的范围之内.审美控制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控制的特点.社会通过文化、教育、...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8
【正】 体验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情感,是人类本性的需要,也是心理发展的需要。笑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免的。况且,笑不仅能满足人类情感的需要,...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97
当不同性质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念碰撞在一起时,就必然出现审美的冲突。审美冲突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的冲突、时代性的冲突、民族性的冲突、阶级性的冲突和群体性的冲突。审......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行为。审美活动中的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欣赏者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审美进程中。社会促进是影响个体审美进程的一个重要...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将人类的审美活动看作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而考察了审美的各项社会功能。首先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其次是社会交往功能。此......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4
审美知觉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审美知觉的特性.审美知觉的对象具有社会性,它体现为审美知觉具有互动性、主观性、解释性的特点....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5
【正】 “心理距离”一词,于本世纪初由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应用于审美分析,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布洛认为,所谓“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的感受之...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6
【正】 继《新美学原理》出版之后,陆一帆先生的另一部著作《文艺心理学》又问世了。囿于笔者所见,建国以来,象这样的自成一体的文艺心理学专著并不多见。该书四部分共十七章...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0
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不在审美兴趣的培养上 ,而是在于审美需要的唤起。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的内在动机。审美需要属于人的社会需要 ,属于高级层次的需要 ,不可能不学而获。审美需...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2010
社会思潮是审美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为社会审美思潮。社会思潮分为两种,一种建基于社会感性(社会心理)之上,另一种建基于社会理性(思想体系)之上。相比于后者,前者在空间上......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86
【正】 陆一帆先生潜心文艺学、美学研究,已有多年,继《新美学原理》出版之后,他又在另一新的领域作了辛勤的耕耘,一部《文艺心理学》就是他在文艺学研究新领域努力开拓的丰...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6
只有把审美文化现象放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放到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够说明它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本文分别阐述了审美与经济、审美与宗教、审美与道德、审美...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87
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举办的文艺心理学学术讨论会于今年7月23日至26日在广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文艺心理学专家、学者,共四十一人。会议收到论文二十五篇。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现状及展望”这......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89
喜剧欣赏的极致境界,或曰喜剧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喜剧人生观的型铸.真正能领略喜剧艺术三昧的,真正能体味生活中的喜剧情趣的,唯有那些在心胸中装填着喜剧人生观的人.可以说,任何人都有笑的生理—心理本能,都可以被那些调侃打闹的把戏所逗乐,但只有真正进入了......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喜剧笑作为对于喜剧情境的一种审美心理反应即喜剧感,有其内部结构;喜剧笑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心理—情感成分:自我肯定的优越感、纯粹的生命感、清醒的理智感、强烈的道德感...
[期刊论文] 作者:潘智彪,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由我校中文系陆一帆教授主编、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育》丛书,最近在全国第一届教育图书评奖会上荣获二等奖。该丛书包括叶春生著《民俗美》、於贤德著《景观美》、韩世华著《仪表美》、周济著《语言美》、柯汉琳著《日常审美心理》以及李祥、韦小君编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