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390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为背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权”。对“权”这一范畴的注释肇始于孔子,经过孟子的发挥,到西汉董仲舒时形成一个高峰......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2007
许多朝鲜人和日本人,都克服种种困难到中国唐朝学习佛教。《新唐书》中记载了一条从登州出发——经过庙岛列岛和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旅顺的海路。从此沿辽东半岛南...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05
净土宗从开始萌芽到最后发扬光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净土念佛法门被其它佛教宗派融摄,净土念佛只是佛教万行中的一行。第二阶段,禅净双修,禅宗开始吸...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06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佛教,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中国的净土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导的方向:一是唯心净土,一是弥陀净土。前者以禅宗为代表,是自力佛教的典型;后者以...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1999
善导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僧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善导的净土思想由他力本愿说、往生论、念佛论三部分组成。他为本愿说是善导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往......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佛教源于印度 ,早期僧人依靠神异手段将其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社会上层统治者热中于方术、迷信 ;下层民众生活困苦、渴望幸福 ,存在接受神异的心理基础。佛教以神异为手段拉拢...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 ,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 ,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 ,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 ,分别在戒律和...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04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 ,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 ,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 ,作为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 ,分别在戒...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5
净土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以义学为特征的唯心净土,一种是以救赎为特征的弥陀净土。前者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改造,目...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净土观念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佛教各派对净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其中,尤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最大.净土宗从末法思想入手,主张通过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净...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3
政教关系是宗教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宗教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西方政教分离不同,中国的传统则是政教合一,并且中国的教是教化的教而非宗教的教。政教关系是佛...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佛教文化 年份:200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本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僧人,泰山僧朗就是其中之一。...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形成了许多宗派,但只有禅宗与净土宗两派一直兴盛不衰。禅宗主张依靠自力解脱,净土主张他力拯救,二者在修行的手段上是有冲突的。但二者在许多方面又是...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1999
本文重点论述了道安与慧远在净土信仰上的不同。通过分析道安和慧远两人的僧侣实践,作者认为道安是一个具有积极入世精神的佛教领袖,弥勒信仰是一种具有入世倾向的佛教信仰形式......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玄奘法师是中国古今闻名的一代高僧,弥勒信仰是玄奘思想和行为中比较重要的一面。玄奘本人的宗教热情、弥勒信仰为众生决疑的特点、弥勒在瑜伽行派中的地位以及玄奘本人的精...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永明延寿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永明延寿信仰净土的缘由,认为永明的净土信仰是理所必然,势所必至.进而依据永明延寿著述,考察了...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明代晚期,基督教进入中国.基督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策略是不断变化的,最早传教士采取的是与佛教认同的策略,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改变策略...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晚明四大师之一的Zhu宏,分别在戒律和清规方面进......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佛教文化(北京) 年份:200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道教、儒学调适的问题。同时,道教与儒学也面临一个如何回应佛教挑战的问题。随着三者之间的互动,最终达成了三教合一的社会局面。......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公伟,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宋明理学的先驱——石介王公伟隋唐以来,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势力增长很快,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却影响式微......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