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207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02
本文以建筑被制造的逻辑考察了北京德国学校建筑,并讨论了这种以工艺逻辑为第一原则获得的建筑形式对以表面美感为第一原则的评判习惯带来的挑战,和其获得的新的建筑审美情趣。......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03
文章通过对大舍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三连宅内部空间的分析,讨论了细小的尺寸和 材料对建筑室内的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10
文章通过笔者和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们的一问一答,从空间营造及空间关系的组织角度,展现了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的设计过程及其背后的思考。...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建筑师 年份:2003
文章讨论了卡洛·斯卡帕在他的布里昂基地设计 中设置的4个谜。...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00
本文通过对德国GMP事务所的两个作品的分析 对当前建筑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思考。...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02
本文以Arquitectonica的五个新作:纽约威斯汀酒店、NBA迈阿密热浪队球馆、法国第戎表演艺术中心、香港数码港、深圳“红树西岸”住宅区为线索,讨论了建筑姿态的艺术性。...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12
建筑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方法,目前常见的是单向、分阶段、单要素推进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典型过程是,设计从总图开始,在总图及环境中推敲体量关系,然后依据任务书,以房...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建筑学报 年份:2012
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新落成的设计作品。像大舍建筑的柳亦春和陈屹峰这样1980、1990年代在中国接受建筑学专业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们,是在一种用"形式"...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世界建筑 年份:2016
建筑以无象征性含义的悬浮之盒的形态介入城郊工业园区空旷的环境中。建筑立面上各个语言的尺度相差悬殊。经过特定的组合,它们将人们在形态上对建筑"楼层"的习惯性阅读瓦解了,......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建筑创作 年份:2017
不同年代学生遇到的问题本质相似不同年代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相比起现在的学生,我们读书时候遇到的困难是学习资料比较少。当然,那个时候没有对比,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那......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建筑师 年份:2014
"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本科跨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而没置的班级。由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张永和教授领衔并把控专业发......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世界建筑 年份:2016
我在同济大学读书期间除了在课程上受到很多先生的教诲外,许多学问是跟随硕士导师朱谋龙老师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的。朱老师将他总结多年的设计方法及快速表达...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1995
本文将有自然倾向建筑按设计者的自然观划分成六类,它们是:自然乌托邦、地方主义、乡土建筑、有机建筑、现象学的建筑和技术自然主义,文中分段对这六类建筑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引用......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建筑学报 年份:2018
我的建筑认识是通过案例研究及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以前没有系统地想过研究及实践方法的问题,借学报组织这次活动的机会,我对此作了一个总结。当然这些内容主要是个人的...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南方建筑 年份:2010
本文通过对一张含有同时期出生的中国建筑前辈童寯、梁思成、夏昌世三位先生生平及相关时期历史的时间表的分析,理解这些前辈的生活及工作状况,进而在这个背景下认识夏昌世先...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世界建筑导报:设计论谈 年份:2005
我认为,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成熟,“国外的建筑师”这个提法必然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化的许多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01
本文以项秉仁教授的部分近作为线索,对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讨论....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2002
本文平行阅读了马希米亚诺·福克萨斯的建筑与其他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并试图欣赏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时的魅力。...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方戟, 来源:时代建筑 年份:1999
结合1998年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国际研究的实况,从设计环境,设计手法及建筑观三个方面,讨论了不同主题中多个层面叠置后产生的相干效果,进而强调了叠置现象在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