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660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对建构中国民主基础工程的有益探索——评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王邦佐中共十五大报告在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方面有两点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论述了共产党执政与推...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政治学研究 年份:2009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1
在政治学界,程竹汝教授是长期关注和跟踪法治问题的少数学者之一。最近,他的又一部著作《法治发展与政府结构关系》的出版,就是他执着于法治研究的新成果。综观该书,正如...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政治学研究 年份:200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与事实不符,有明显的片面性;判断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除关注人们熟知的诸如艰巨性、长期性、渐...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04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更是巨大。应该说,城市...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政治学研究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作者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政治思想。第二部分论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政...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强调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贡献;第二部分叙述建立广泛...
[报纸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 年份: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聚焦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两个主要目标。从根本上讲,智慧城市建设首要的是推进城市智慧治理、安全治理,实现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公共服务。......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九十年代以至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球政策活跃之际,地区政治也呈现活跃之趋势。我们所生活的东亚地区(过去通常指中国、蒙古、朝鲜和日...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景呈现出截然相背的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主要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迅速发展为全面战争的格局...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年份:2007
关于今天的研讨主题,我临时思考了以下几点想法。...
[报纸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 年份:2004
核心观点$$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聚焦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两个主要目标。从根本上讲,智慧城市建设首要的就是推进城市智慧治理、安全治理,实现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本文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近代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及其建立这一制度的基础、坚持并完...
[会议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 年份:2004
无论哪个学科,都不能忽视年轻学者,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年轻学者的成长直接决定了未来该学科发展的前途。上海政治学界素有重视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传统。以往的实践已经...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国际展望 年份:1996
人们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由于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或许会有诸多的差异,但从本质上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至少包含三个长期起作...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4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45周年之时,在上海坚实地迈向建成我国经济、金融、贸易三个中心和多功能、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之际,上海师范大学跨入了“不惑”之年。此时此刻...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作者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政治思想。第二部分论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政...
[期刊论文] 作者:王邦佐,,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正】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