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799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唐都学刊 年份:1997
本文认为刘邦的领导艺术体现在正确处理了决策者与执行者;放权与收权;物质奖励与心理控制;信疑与恩宠的关系;刘邦的领导艺术体现了通达性、辩证性和权变性...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通过对宋词中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探究 ,认为其分别代表了中国诗学史上的儒家功利主义和道家非功利主义两种诗学传统 ;蕴含着“气”和“韵的和谐美的两种诗美形态。豪放词与婉约...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云梦学刊 年份:2005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屈原的"中正"是对其"美政"理想的价值概括.它意味着思想认识的合规律性,行为方式的合道义性,合规律并合目的的美.它是屈原用以判断事物的最高价值尺度,是屈原人格精神的最高...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王"政治,"为王者师"就是他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对士人身份的最好设计.他认为"道尊于势",君师人格平等.其实质是向王权争回士人做人的平等权力和人格独立...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3月21给史晓风先生的一封信中说:“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8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2
杜甫内以“仁”、“义”为性 ,外以“济时”、“致君”为功 ,渴望成为稷契式的“圣臣” ,构成了他以“内圣外王”为模式的成圣之梦。应把杜甫触怒肃宗与其被贬区别开来 ,前者...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屈原的"美政"虽是兼融先秦诸子多家思想而成,其核心内容则是圣君贤臣"两美相合"的圣贤政治论,它是中国古代士人普遍追求的政治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及其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均在"管......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2
《诗经》是经两次编定而成的。第一次是在周室东迁后不久 ,将“周颂”与“雅”诗编定成集。第二次是在春秋中叶将所收集到的“风”诗与“鲁颂”、“商颂”补编进去。《诗经》...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屈骚风骨"是指具有审美性的屈原人格精神,其实质是将真理和道义担当到底的悲剧精神,可谓中国人的"脊梁"精神。"屈骚风骨"弥补着儒、道人格精神之所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屈骚风骨"......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孔子为了消除当时社会的冲突和混乱,重新建立等级制社会的和谐秩序,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纲,强调君、臣、父、子应各遵其道。他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臣的基本...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1996
中国管理思想中,儒学追求“王者与民同乐”的境界,具有价值主义管理属性;法家理论强调“论功行赏”,具有效率主义管理性质。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路途是由追求效率到追求价值。西管......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据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第一卷中的观点,周人在进入封建社会之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分化和社会对抗未能冲破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血缘躯壳。因而,社会的维系,就...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被称为“谜”的罗敷的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究竟应如何去认识《陌上桑》的思想意义?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力图跳出对罗敷的身份之争,摆脱单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文学的局限性,转...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4
近百年来,国内及日本皆曾喧嚣过一阵子"屈原否定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屈原的事迹本不够清楚.屈原的事迹虽有司马迁的及刘向等予以记载,但是,毕竟不直接见...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论语·侍坐》中孔子“与点”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点,是因为曾点的回答唤起了他的乡思之情。这标志着孔子在历尽患难之后思想和人生态度发生...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体用不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特点.儒家之"仁"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为人之术、为人之智.在本体论意义上,"仁"具有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人的自觉之价值."...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田耕滋,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是生存哲学。老子苦苦追求人类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生存途径,并力图以“自然无为”论予以解决,足以表明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但是老子以否定人的主体性迎......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