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271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章思亚, 来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年份:1998
职称量化评审刍议章思亚(国家地震局人事教育司北京100036)自1993年开始,我局在高级职称中试行制订量化评审条件开展评聘分开的试点工作。几年的评审实践表明:量化评审条件的制订,为客观、公......
[会议论文] 作者:章思亚, 来源:邢台地震40周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形变监测事业发展的历程。从形变监测队伍的成立开始,追忆了其成长壮大的过程,追忆了取得成绩时那一短暂的辉煌和受到挫折、长期艰难探索的困惑。最后简述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杨文忠,章思亚,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90
迄今为止,地震预报在世界上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加速地震预报的综合研究,攻克地震预报关,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党和政府赋于...
[期刊论文] 作者:章思亚,杨文忠,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91
【正】 在国家地震局科技人员队伍中,八十年代毕业的各类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有2450多人,占全局科技人员总数的22%。青年科技人员的大量补充给地震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
[期刊论文] 作者:刘祥海,章思亚,,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2006
用地震活动性和水平形变资料及定点地倾斜资料分析构造活动中岩层物理变化与形变位移之间对应关系,对以后GPS观测的形变应用于地震预报做一些尝试性工作。结果表明,GPS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报是大有前途的。......
[期刊论文] 作者:W.D.Smith,章思亚,蒋伟,, 来源:地震地质译丛 年份:1985
观测研究和地震活动性利用剖面 C 所排列的地震台网,我们能够监测新西兰地区发生的近震。1981年以前,人们认为通过地震仪只能确定 ML≥4.0级地震。虽然这是一个很低的临界值...
[期刊论文] 作者:邵学钟,张家茹,章思亚,李振江, 来源:地震地质 年份:1982
本文介绍在京津唐地区利用地震转换波法所测得的地壳、上地幔主要深部界面构造图以及地壳下层(玄武岩层)厚度分布图。将深部构造与本区震中分布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强震震源区...
[期刊论文] 作者:邵学钟,张家茹,陈学华,章思亚, 来源:地震地质 年份:1980
1975—1979年间在京津唐地区完成了八条地震转换波测深的剖面工作,本文介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表明转换波法用于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的探测是有效的。深部构造剖面与震...
[期刊论文] 作者:邵学钟,张家茹,章思亚,陈纪平,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1986
本文介绍利用地震转换波测深法研究1976年7.8级唐山大震区深部构造的某些结果,得出了沿两条测线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发现在极震区的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地壳和上地幔具有异常结构,在地壳中部比震区外围多出一个中间层位,埋深约12—20km,地壳上部界面向上挠曲,而莫......
[期刊论文] 作者:薄万举,章思亚,刘宗坚,刘广余,杜雪松,, 来源:地震 年份:2007
对在大地测量学科用于地震预报及相关研究方面所了解的一些进展和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其中包括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1989年大同地震、1996年丽江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2005年乌什地震和2004年底的印尼8.7级特大地震等多次强烈破坏性......
[期刊论文] 作者:邵学钟,张家茹,李振江,孙维国,章思亚, 来源:地震地质 年份:1983
在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采用地震转换波法取得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大亚湾地区的地壳中只能分出一个中间界面(界面C)和莫霍界面(M)。本区为两层地壳,地壳...
[期刊论文] 作者:张家茹,邵学钟,章思亚,杨清源,李鸿生,范会吉, 来源:地震地质 年份:
在邢台地震区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得出了6条深部构造剖面图,其中包括3条NW向和3条NE向剖面,同时也得出了地壳内G、C和M3个主要深部界面的埋深分布图以及地壳内波速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邢台强震发生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深部孕震条件。......
[期刊论文] 作者:薄万举,章思亚,刘广余,杨国华,谢觉民,郭良迁,高福旺,, 来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年份:2006
介绍了利用地倾斜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网络工程GPS复测资料对新疆地区震情进行跟踪研究的基本依据、方法和过程,对2005年2月15日发生的乌什Ms6.2地震给出了较好的年度预测意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