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126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徐广银,端木肇夏, 来源:南通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期刊论文] 作者:矫勇益,端木肇夏, 来源:生理学报 年份:1995
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或垂体前叶(AL),对丘脑束旁核(Pf)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ARC能抑制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这种抑制很快出现,也很快恢复,称为......
[期刊论文] 作者:端木肇夏,张跃进,印其章,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5
我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发现。弓状核不仅参与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而且还能接受来自外周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外周伤害性刺激在弓状核区能诱发一个多相电位(SW_1、SW_2和SW_3)。...
[期刊论文] 作者:徐广银, 端木肇夏, 印其章,, 来源:针刺研究 年份:1993
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就发现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1921年 Loewl通过蛙心灌流实验初步证明 Ach 具有神经递质的作用,1929年 Dale 与 Rudly 从马与公牛的...
[期刊论文] 作者:徐广银,端木肇夏,印其章, 来源:生理学报 年份:1994
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病理性疼痛的实验模型,以丘脑束旁核中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反应的单位放电作为指标,观察电针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实验发现电针能明显抑制伤害性反应......
[期刊论文] 作者:徐广银,端木肇夏,印其章, 来源:生理科学进展 年份:199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作为一种新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通过克隆的CGRP cDNA氨基酸序列分析,已得到大鼠和人的CGRP一级结构。有实验表明,CGRP对心脏、血管、...
[期刊论文] 作者:陈小洁,端木肇夏,印其章,,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6
许多资料表明,下丘脑弓状核、蓝斑和中缝背核在痛觉调制中有重要作用,且三个核团间存在着功能和结构上的联系。我们以往的工作观察到,外周伤害性刺激在弓状核区能引起一个多...
[期刊论文] 作者:张玉英,潘建兴,龚珊,端木肇夏,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份:2002
目的观察黑松花粉对豚鼠离体小肠、结肠平滑肌活动的作用.方法用破壁与未破壁的黑松花粉液进行对比,通过换能器用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肠段的机械活动.结果破壁黑松花粉液能增...
[期刊论文] 作者:端木肇夏,张跃进,张惠琴,印其章,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5
以往的实验资料表明,弓状核、中缝背核和蓝斑三个核团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神经联系。本实验拟通过观察电刺激中缝背核和蓝Previous ex...
[期刊论文] 作者:滕爱芬,端木肇夏,沈慧廉,于志铭,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8
针刺具有调整功能的研究,文献报道甚多。针刺放应与脏器当时的活动水平有关,对血压、呼吸以及胃和膀胱等脏器的功能都有双向性影响。但有关针刺直接对中枢机能的调整作用,文...
[期刊论文] 作者:徐文银,端木肇夏,殷伟平,印其章, 来源:南通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矫勇益,端木肇夏,俞光第,印其章, 来源:生理学报 年份:1995
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或垂体前叶(AL),对匠脑束旁核(Pf)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ARC能抑制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这种抑制很快出现,也很快恢复,称为......
[期刊论文] 作者:徐广银,端木肇夏,殷伟平,印其章, 来源:南通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5
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病理性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运用细胞外单位放电记录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关节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丘脑束旁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无明显差异;二......
[期刊论文] 作者:顾沨,印其章,于志铭,徐斌,端木肇夏,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2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系统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因素。脑内5-HT能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干的中缝核群。本实验用记录单位放电的方法,分析中...
[期刊论文] 作者:印其章,端木肇夏,俞光弟,顾沨,郭试瑜, 来源: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1991
已知下丘脑弓状核(ARC)的β-内啡肽能(β-END)神经元系统、中缝背核(DR)的5-羟色胺能(5-HT)神经元系统和蓝斑(LC)的去甲肾上腺素能(NE)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各种镇痛中起着...
[期刊论文] 作者:虞献民,印其章,于志铭,徐斌,端木肇夏,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2
免疫细胞化学的资料表明,下丘脑弓状核区聚集着β-内啡肽能神经元的胞体,提示在疼痛调制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下丘脑弓状核区在痛觉整合中的作用,本实验用细胞...
[期刊论文] 作者:张卫和,印其章,于志铭,徐斌,端木肇夏,,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6
大量资料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蓝斑(LC)、中缝背核(DR)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ARC、LC和DR分别为脑内β-内啡肽(β-End)能神经元胞体、去甲肾上腺素(NE)...
[期刊论文] 作者:郭试瑜,印其章,于志铭,徐斌,端木肇夏,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2
下丘脑弓状核与脑内有关疼痛和镇痛的结构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并与垂体内分泌机能密切相关,脑内β—脂肪激素/β—内啡肽/ACTH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亦主要集中于弓状核,这些提示...
[期刊论文] 作者:唐少华,于志铭,徐斌,端木肇夏,刘惠慈,黄伟秋,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5
对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2相——平台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AP各时相中,2相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其形态和时程在许多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化。那么如何衡...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