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885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东方法学 年份:2012
儒学是传统中国的正统学说。但其并未消除传统思想界的内部的分歧和纷争,而是随着社会情景的变迁而不断地更新。宋、明时期所盛行的程朱理学是在综合当时思想界所出现的儒、...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政法论坛 年份:2006
“唐律一准乎礼”是《四库全书总目》对唐律特征所做的一个经典性概括,唐律因此也成了中国传统儒家化的典范和象征。应当注意的是,唐律所据以为准之“礼”是唐礼,亦即秦汉以...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北方法学 年份:2008
自秦汉家天下帝制体系确立以来,政府官员的角色常摆于私家臣仆和国家公务员之间。两种角色既有交叉重合又时时产生矛盾冲突。以《未能信录》所收清人张五纬在嘉庆年间办理江...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最近几年里,笔者对董老法律思想的研究进展甚微,主要原因还是资料不足,因此笔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资料上。尽管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收获甚微,但还是想就此做一交流。...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本文运用法律文化比较的方法,对当代各国民商法领域普遍接受和适用的指导性原则——“诚信”在中国适用的伦理基础加以考察。作者指出,尽管传统伦理学说中“诚”、“信”为引入......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中外法学 年份:1996
一、研究队伍 战后美国法学界的中国法研究与其它汉学领域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里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五十年代,由于麦卡锡主义的流行以及冷战造成的后果,中国法...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民主与科学 年份:2007
年前老母从其友人处借得《梁漱溟的最后39年》一书,我拿过来一翻,见其中有一章的题目是《“雅量”之争的余波》。“雅量”之争我倒略知一二,好奇的是“雅量”之争居然还有个“余......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17
清代官方文献对康熙朝《刑部现行则例》的完成和颁布时间记载并不清晰,甚至存在颇多差谬,康熙十九年四月癸酉日的这则记载应是误记,康熙朝《刑部现行则例》的奉旨颁布日期应该是......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比较法研究 年份:2002
一、结婚方式之变迁自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 ,华人始终是香港社会的主体民族。根据义律公告确立的“一岛两制”原则 ,包括中国固有婚姻制度在内的许多传统习惯得以长期保存...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环球法律评论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2005
东方人的法典情结由来已久,自李唐以后形成的“唐律情结”绵亘至近代,逐渐演变成对引入的西式法典的崇奉,乃至在日、韩、中等东亚国家形成了本文所称的“民法典情结”。从唐...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中外法学 年份:2013
自西学东渐以来,儒家思想常被指斥为中国走向法治的最大障碍,而古今中西之理论争讼,亦绵延百余年,至今未息。今观儒家思想之核心——"仁",不过以人类自然之情感"爱",即同情心...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5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流行着一种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认识,以为法治的作用是万能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西方式的法治是唯一正确的社会治理模式,并因而贬低中国文化,认...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法学研究 年份:1992
自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以来,历代律典中都明文载有八议,清代亦然,但清律中的八议是否仍有实际的效力却经常引起人们的怀疑。笔者以前曾在一份内部刊物上撰文对此作过讨论...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中国法学 年份:1988
【正】 其二,律是恒平、稳定的法律形式,概括力强包罗广泛,而条文又言简义赅,在实践中易于掌握运用,与此相比,条例则因时因事而定,修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提出,来源不...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2002
20世纪 70年代 ,香港在拆毁一座旧海军船场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大批华人遗嘱档案。这批遗嘱材料的发现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遗嘱继承制度在香港的变异发展提供了宝贵而又...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0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制度体制代代相因。但是到了清朝末年,西洋炮舰频频叩关,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被迫中断。“法治”、“民主......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民主与科学 年份:2008
原来道德话语和法律话语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别。道德话语一定要在有我之境时.才能收喻人之效.法律话语一定要在无我之境时.方能公平。...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北方法学 年份:2009
道德与法律存在着"有我"与"无我"的语境差别,二者不可随意混淆。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如果忽视语境差别而将道德与法律混为一谈,便可能产生负面、消极的后果,甚至使道...
[期刊论文] 作者:苏亦工,, 来源:清华法学 年份:2008
自1841年英国侵占香港以后,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一定范围内仍长期延续。1948年,港英政府组织专家对香港保留的中国法律及习惯展开调查并于1953年公布了调查结果──《史德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