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55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 年份:2012
明清更迭之际的儒家学者,多半怀抱着一种救世的情怀反省有明一代的学术,黄宗羲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思想并不像朱熹、王阳明那样具有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理论特色,但他对明...
[会议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 年份:2004
作为读经运动中普及率最高的儒家文献,《弟子规》既因其简单易学、通俗易懂获得了大批的支持者,也因其观念的时代局限和传播方式而饱受争议。持批评意见者大体自价值取向...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19
在舜以“孝”取天下的故事中,“孝”并不是一种家庭伦理,而是权力正当性的表达,象征舜以“去权力”的方式得到权力,暗示权力的父位格需与子位格的孝德一体方能自我平衡。如果...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07
士由于仕而成为真正的士,这是中国传统精神的核心,因为每一个古代士大夫的生命轨迹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因此,本文以为,官僚的外在样式要比道德的内在精神更是士之为士的...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3
黄宗羲的心学思想在其成熟过程中,受到同为蕺山后学的陈确、董吴仲、恽仲升等人的影响,其中又以陈确思想的影响最为关键。在陈确思想的影响下,黄宗羲逐步放弃了他在早期著作《子......
[会议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 年份:2004
自20世纪80年代任继愈提出"儒教是教"说后,关于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的讨论便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诸多学者纷纷就此发表了相关意见,如任继愈、李申坚持"儒教是教"说,...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16
明代政治现实的过分严苛迫使当时的士大夫苇体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明人必须另寻一条新的外王之路以安顿士人身份的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否则就只能沦没於......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4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其"仁政"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政治行为"因以人为其行为的对象,故而其自身的正当性与人日常行为的价值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人因有不忍人之心而后有不...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明初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奠定的不尊重士大夫的政治风气,客观上为心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明初特殊的政治环境塑造下,士人的人格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变:由独立的道德人格转变为......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21
牟宗三对“德福一致”问题的解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说明“德福一致”的可能性,而在于借此问题反驳康德人的道德是有限的判断,证成“无限智心”与“天地万物一体”二者的无限...
[学位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12
明清更迭之际的儒家学者,多半怀抱着一种救世的情怀反省有明一代的学术,黄宗羲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思想并不像朱熹、王阳明那样具有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理论特色,但他对明代学......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21
吸取华严宗、天台宗的圆教思想,以儒家义理来解决康德哲学中的“德福一致”问题,是牟宗三贯通中西哲学的一种尝试。他在《圆善论》一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基本思路, “依儒家义理而说儒家圆教必须顺王学之致良知教而发展至王龙谿之‘四无’,再由此而回归于明道之‘一......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21
\"天命之谓性\"在《中庸》的目的论结构中代表着一种终极善的追求。《庸》《孟》对\"性\"的互诠唯有在主体视域内才能保住\"性善\"说的价值意味,当其转变为面向人类群体的说明时,\"性善\"也就转变为\"天命之谓性\"的注脚,而强调的是对道德权威的向往以及一种与\......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政治思想史 年份:2021
自“士大夫—乡绅”视角看《圣训六谕》现象的出现,会发现它并不适用于“觉民行道”的思想史判断,而更多体现了乡绅阶层的自我觉醒与革新。这是因为“士大夫—乡绅”的双重身份为推广《圣训六谕》的明代知识人群体提供了一种“乡村—庙堂”间彼此优容、错位认知......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19
[学位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8
[期刊论文] 作者:蓝法典, 来源:求索 年份:201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建构了一种以"德性"为核心准则的政治形态。通过对上古三代之治作相应的"原君"、"原臣"、"原法"的思想考察,他将公众对"德性"的认可视为权力的最早来源,将上古的"人者"视为最为符合德性政治的圣王代表,而将"养民"的宗旨视为"德性"之于公共领域的外在运......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