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303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谭延庚,,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2016
孔子称管仲以"仁"的事件引起了古今学者的诸多争论,至今未有公论。以往的批评和辩护往往不经意间渗入了论者时代特有的观念,显得以今责古,这样不免失去孔子本意。由此,我们可以......
[学位论文] 作者:谭延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4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议题。关于荀子的人性论,前人较少细致地讨论“心”和“伪”在成就人、达到善之中的相关作用,论文就以这两个概念为线索尝试阐明荀子人性论的哲学内涵...
[期刊论文] 作者:谭延庚,,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在金岳霖的《论道》形上体系之中,“畿”表示“能”之“即出即入”于“可能”,是世界将要变动而未变动的那个时刻。“数”相待于“畿”,表示“能”之“会出会入”于“可能”,即变......
[期刊论文] 作者:谭延庚,, 来源:思想与文化 年份:2016
“类”是“名学”的核心观念,“类”在荀子“名学”中有多层次的内涵.类的本义是“种类”、“类似”,即事物得以相互区分的本质规定性.《荀子》中的有些“类”字常被注释为“...
[学位论文] 作者:谭延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期刊论文] 作者:谭延庚,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摘要:在金岳霖的《论道》形上体系之中,“幾”表示“能”之“即出即入”于“可能”,是世界将要变动而未变动的那个时刻。“数”相待于“幾”,表示“能”之“会出会入”于“可能”,即变动的总会发生。“幾不可测”而“数可先知”,表明“幾”不可知而“数”可知;就相关于......
[期刊论文] 作者:黄勇, 谭延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在近年来英语世界的儒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儒家短处的政治哲学成了显学。这类研究的一个特点是试图以古代儒家的思想来解决当代的社会政治问题,而不是满足于对古代儒...
[期刊论文] 作者:安乐哲,谭延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
[期刊论文] 作者:吉姆·谢尔顿,谭延庚,, 来源:思想与文化 年份:2014
李泽厚和石里克都承认艺术就其本身而言与功用无关,但同时都认为审美经验和艺术起源于实践活动。不同的是,李泽厚认为审美经验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前者含有理想和想象的元...
[期刊论文] 作者:黄勇;谭延庚(翻译),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在近年来英语世界的儒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儒家短处的政治哲学成了显学。这类研究的一个特点是试图以古代儒家的思想来解决当代的社会政治问题,而不是满足于对古代儒家文本的诠释。这类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则是与当代西方的政治哲学形成对话,从而彰显古代......
[期刊论文] 作者:安乐哲, 谭延庚, 刘梁剑,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期刊论文] 作者:安乐哲;谭延庚(译);刘梁剑(审订),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