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905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 年份:2004
所谓风药,是指味薄气轻、具有轻扬上升发散之性的药品,如升麻、柴胡、葛根、羌独活、防风,蒿本、白芷等一类。《脾胃论》“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江西中医药 年份:2002
中风一证,病重且急,现代医学称之“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以脑溢血和脑血栓形成所占比例最高,是老年人致死的三大疾病之一......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4
尿毒症辨治体会边玉麟(内经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尿毒症;关格;参芪麦味地黄汤;升麻石膏甘草汤尿毒症属中医“关格”证。《证治汇补》说:“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1
《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9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01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conception of evils which attack the body in general debllity,and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ordinary exogenous evil. Base...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02
“既病防变”系指在既病之后,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恶化,又叫“早治防变”。是治未病观念的具体应用。...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 年份:1994
方药中辨治顽固崩漏案析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93)边玉麟中药治愈由子宫肌瘤引起的顽固崩漏验案,系笔者随方药中教授门诊时记录的病案,颇具特色,故略加分析,以供参考。患者张某,女,54岁,河南籍......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 年份:1993
中风一证,病重且急,现代医学称之“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老年人致死的三大疾病之一。一旦中风,轻者瘫废,重者卒死,致死致残率很高,《医门法律·中风门》说:...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河北中医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1
1久病初愈"气从不康""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出自.本篇在以五运六气理论论述气候变化规律及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基础上,指出疾病康复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病后...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2001
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论述颇多。现对温胆汤的功效问题作一探讨。1 温胆汤出处与后世评议唐·《千金方》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中华医史杂志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期刊论文] 作者:章健,边玉麟,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0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医家集体创作的成果 ,其学术特点及在中医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本书具备药典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所载方剂疗效...
[期刊论文] 作者:赵辉, 边玉麟,,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4
平气之年是运气学说中的重要概念 ,历代医家有关论述差别较大 ,回顾文献 ,结合当代研究成果 ,提出 :①各种推算方法均是由果循因的可能性解释 ;②运气推算方法在当代仍有一定...
[期刊论文] 作者:陶有青, 边玉麟,,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6
中医临床是以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分析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确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其临床疗效主要是指所选方剂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效应.而决定所选方剂疗效的因素除了所包...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麟,朱定军,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2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