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503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无论是在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之间的背景流变,在专业法官裁判和外行陪审团裁决之间的权力分野,还是在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之间的结构纷呈,刑事审判主体和真相发现技术一直随...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证据科学 年份:2008
我国目前呼唤"证人出庭"是一个叶公好龙式的伪命题,无论是法官、控辩双方、被害人,还是警察等都没有做好证人出庭的准备。其中书面证言确认制度、"大司法机关"体制、证人全程...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证据科学 年份:2014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不在犯罪现场的辩方开示义务如"邯郸学步",这是把一种可能无需法律规制的常识判断转化为一种程序规则。"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具有无罪的指...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证据科学 年份:2012
高举人权保障大旗的刑事诉讼立法淡化了刑事诉讼构造的路径选择,但是,基于一种结构缺陷,我国新近立法所确立和完善的审判前供述排除规则很容易沦为"纸面上的法"而难以转化为"...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证据科学 年份:2014
语境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理论联系实际等论证方法的过度运用令人生疑。一是在把握事实方面,自己树立一个假想的靶子进行批判,而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或者分析,或因假设前...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2014
案件理论是由律师运用的一种包含着赢得法官或陪审团确信、让对方当事人及其律师接受、令自己的委托人满意的三重预期而在庭审中使胜诉机会最大化的案件准备理论。循着从外延...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证据科学 年份:2013
诉调对接的事实基础是以当事人单方或者双方对证据材料进行初步加工而形成的关于事实的意见为前提。诉调对接尤其是作为其典型形式的诉讼调解从来不否认"事实清楚、分清是非"...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年份:2013
诉讼和调解其实都不放弃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多元化和流动性的诉调对接程序具有一定的中间性质,其事实基础更侧重于一种以当事人单方或者双方对证据进行初步加工而形成的关于...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 年份:2004
刑事辩护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既是诉讼构造控辩平等的需要,又是检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政法论坛 年份:2010
获得有效律师帮助制度不仅追求控诉方与辩护方攻防力量的平衡,更追求律师和当事人地位关系的平衡。对抗制国家未受有效律师帮助的救济制度建立在公平审判原则基础之上,其特点...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比例原则要求监察权与其他权力之间的分配以及监察权的行使体现出合目的性、必要性和均衡性。这分别体现在监察案件的级别管辖上分级和地域管辖上的分工,对问题线索的分类处...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法治研究 年份:2014
公诉案件的当事人和解程序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而从游击队转化为正规军。这种刑事和解既具有惩罚与恢复的双重功能,又包含私了和公断的互动程序。刑事和解制度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财经法学 年份:2015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采用明定规则和隐含规则两种模式规定了"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从法体系来看,"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本质上可以抽象为一种无罪证据,又可以具体表现为...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模式一词天然地含有一种标准化的变形因素,而司法证明的印证模式或者质证模式并无优劣之分。不同模式所内含的不同理论目标设定需要因势利导、因案制宜而不断相互调适。当然...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证据科学 年份:2017
聂树斌案复查再审的艰难并非理论偏误所致,但是为迎合司法实践提出所谓的聂树斌有罪和无罪"四六开"的概率论解释,反倒成为聂案各方各取所需的借口。通过"无证据"概念的引入,...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法学家 年份:2005
在社会现代化转型阶段,直面内在冲突和外在冲击的刑事司法存在着诉讼角色预期的左右为难和诉讼运行机制的艰难困境。在"折中"、"兼顾"、"相结合"或者多元化的思路指导下的刑...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品格推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处于核心地位,不同诉讼主体之间的品格比拼起到了一种确认案件事实的实质证据功能;而言词证据的可靠性以作证者和取证者的品格作为最后保障,其弹劾证据......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5
羁押期间设置应体现比例性原则的目的适当性、手段必要性和手段与效果均衡性的要求.法治国家为应对紧急情况而设立的强制嫌疑人到案的逮捕制度的临时性和短暂性,为保证诉讼顺...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5
"必要性"既区分"羁押"与保证到案的拘捕等前提行为,又区分"羁押"与保释等替代措施.羁押的必要性是指羁押对于达成保全嫌疑人的人身、保全证据和预防再犯等羁押目的是必需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陆而启, 来源:青海检察 年份:2003
随着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分析法学的兴起,效率在法律程序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也成为刑事审判程序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匈牙利学者阿尔培德·欧德(Arpad Erdei...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