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736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读书 年份:2014
清明时节,各类媒体都在说墓地不足,提倡节葬,北京市还规定了党员干部墓地面积不得超过一平方米。节葬,是个老话题。战国时代的墨子便有此主张,与儒家的厚葬唱着对台戏。...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 黄永厚,,
来源:读书 年份:2014
社会上对大学招生啧有烦言。其中一条是为什么北大、复旦这些名校,对外地考生和本地考生录取分数线大有差别?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吗?外地考生录取线要高于当地学生十几...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读书 年份:2007
《论语》忽的又当红了,所以也找出来睡前读读,趁个热闹。这晚读到《季氏第十六》里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觉得宜然,诚然。如果为政者真正做到事事妥帖,尽善尽美,让人无...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8
赵匡胤(宋太祖)死后,皇位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宋太宗)。这事大悖于封建世袭的常规,因此引起了当时和后世的许多猜测。“烛影斧声”,说得阴森可...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8
一柳鸣九回忆钱钟书,说在大楼门口遇到,钱先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否后生晚辈。这是一种优雅。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 黄永厚,,
来源:读书 年份:2004
尽管先贤早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百工从事,皆有法度"等格言在,但今天大陆的中国人却无疑应列入不守规矩的人群。德国人、日本人做事的一板一眼,绝不讨巧,听来已是耳...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其所长,知其所短,然后扬长避短,改革庶几有望。 身材矮小的著名须生奚啸伯,出门时把龙套打发得远远的,使自己周围没有了“参照物”,为的是避短。这...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人死了,就只能凭着活人随便说了。这时的活人所说,究竟是不是那人的本相,照例是需要打个问号的。鲁迅已经死了,当他活着的时候,由于手中那支犀利的“金不换”,很让一些人顾忌...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8
工厂生产一定要标准化,产品的规格整齐划一,不然就要出次品。戏剧的生产则最忌标准化,如果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人翻窠臼,家画葫芦,那还有什么艺术?因此,演员每扮演一个角色,就...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学作品移来移去是常有的事。 有的移意思,比如李陵与苏武书道:“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到了丘迟先生写给陈伯之的信里,就化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虽说伯之先生粗人一个,...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 黄永厚,,
来源:读书 年份:2013
"民可使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圣人的话,意思本也明白:对一般小民,只要叫他去做,不可让他知道何以要这样做。混混沌沌,好支使。有人觉得这"愚民沦"有损圣人形象,于是...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8
年轻时,就好看戏,什么戏都看。因为看得杂,什么黄永厚先生读了我的几段文字,欣然为配插都不精,到老也没成个行家。就说京戏吧,行家说,应该图然而,照我们合作的惯例,依旧是我...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5
中国的正史,作为官方记录,大多是君贤臣良的叙事,而作为民间写作的野史与小说、戏曲,则多的是清官、侠客的颂歌。一个十分有趣的对照——但很少引人注意,也很少有人细加探究...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8
在大大有名的演员和主持人白字连篇而不觉脸红的时候,我更时时想起高重实。他是在“文革”前期因为忍受不了折磨卧轨自杀的。真可惜,一个多么好的演员啊! 年轻一辈的人,哪怕...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出版史料 年份:2006
《新青年》算什么级?《独立评论》算什么级?《文学》、《语丝》又算什么级?但它们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艺史上的地位谁也不敢轻视。...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8
一"问责"一词,近年屡见,大概是从"问罪"一词衍生而来。"问罪"太锐,"问责"舒缓,对那些并非直接肇事而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听来比"大兴问罪之师"一类语言容易接受。...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7
做事情并不是人越多就办得越好,所以有"人多盖塌了房"的民谚。但是,晚近的传统却是任何事都要"全民",非如此不足以形成...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6
细人心思绵密。自以为是大人物的细人想,形象的树立非一日之功,爬到这个地位好不艰难,若认了错,一世英名岂不毁于一旦?...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7
...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四益,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8
一"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认可,便成了秦朝的国策,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私学起于孔子,但他的学说在当时始终未被各国君主采纳...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