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836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4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宋词洋溢着激越的感情,主观色彩浓烈,驰骋着大胆奇特的想像和幻想,表达远大理想与高洁人格,营造出浪漫神奇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些造境的浪漫词篇,是宋词园林中的艳丽奇葩,...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05
提起唐诗,人们自然会想到并称"李杜"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说到宋诗,又有谁不知道联名"苏黄"的大诗人苏轼与黄庭坚呢?在宋代诗坛上,成就最杰出的诗人是苏轼;作为江西诗派...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2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观猎》,是王维的五言律诗名篇,创作时间不详。陈铁民先生在其《...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9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论的两个重要范畴。袁行霈先生曾简明地阐释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历代吟咏西湖的诗歌,数以百千计,其中有不少名篇佳作。最精美、传诵最广的,应当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云:...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宋仁宗嘉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字子由)赴汴京应举,经过渑池(今属河南),寄宿于老僧奉闲之舍。嘉六年十一月,苏轼被任为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苏辙送行到郑州。分手后,...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1
词中用字,有实字,有虚字,实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指没有很实在意义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副词、助词等。词之虚字,历来词人与词论家极为重视...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97
本文论述李贺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锐。他在诗中刻意营构繁多密集、浓重富艳、神秘诡异的色彩意象,有别于盛唐诗人设色的清新自然、和谐浑融。他善于“先色夺人”和“借色点睛”......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苏轼山水诗最多也最好,他也写了一些农村诗,其中不乏佳篇。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巡视杭州属县,写了《新城道中二首》,其第一首堪称苏轼农村诗的杰...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6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0
关于词的对仗,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赋。史梅溪之‘做冷欺花,将烟困柳’,非赋句也。晏叔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元...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8
比喻是诗词创作的一种基本的修辞手法,用得最为普遍.比喻要新鲜,不落俗套,就要求诗人逆用想象,不犯正位,别出蹊径.例如,从《诗经》以来,诗歌作品中通常都是用花来比拟...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2
李商隐借助幻想、幻觉、回忆、纪梦等表现手段,在各种题材的诗中广泛地、灵活地营造幻象与幻境,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建造诗的高层与多层结构,并以梦幻为象征,揭示丰富...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12
韩愈的七言绝句题材内容颇为深广,尤其是写两次平乱之作奏出"中兴"宏声,是盛唐之音的回响,堪称"诗史"。韩愈七绝构思奇巧,章法多变,写景状物运用白描、比喻、夸张、拟人俱生...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7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写友情、爱情、亲情、乡情的篇章,其情格外强烈、深至,通常的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方法,已不足以表现。于是,诗人们打破常规,独出心裁,用荒诞奇特的想...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3
人对某些事、某些人怀着深挚之情,经年累月,昼思夜想,不能释然,如痴似傻,这时就会产生设想、幻想,以虚为实,以幻为真。倘若诗人、词家对这种痴情深有体验,便有可能写出无理而...
[会议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本文对本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将近50年唐诗研究的状况、特点、流派、发展,特别是重大的研究成果,作了简明扼要的述评。作者认为:本世纪前半叶唐诗研究跨进了全面创新时期,在唐诗......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0
诗歌借助语言文字的字形与字义营构意象,在读者的想象中形成视觉性十分鲜明的画面或情境,所以说诗通于画,这就是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同时,文字有字音。诗人以精美的文...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8
词从晚唐五代发展到了北宋,越来越多的词人将审美的目光从绮楼宴饮、院落笙歌移注于大自然的山水风物。其中最突出的,是才华横溢、诗词兼擅的苏轼。青年苏轼扬名诗坛的最...
[期刊论文]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呈现出生气蓬勃的气象。这是四十年前难以想象的。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