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225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从格林兄弟到钟敬文等先贤所开创的经典民俗学,强调对文化事象的识别、理解与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保护与继承发展。在这样的学科定位中,文化被视为社会之外的自足体,可以......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13
地球上为何有些地方被认为是神圣的?他们或被看作神灵居住之所,或被认为是能与上天沟通的地方,或被视为人类或文化起源之处。当我们试图解释这些圣地的意义时,必然会需要...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2011
法国人文景观学是历史景观与艺术史、文学和社会史研究的综合性成果。在这项研究中,包括人类学者的美学观点、民俗学者的乡土观点、文艺学者的艺术史观点、社会学者的社会史...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年份:2017
许多学者在理解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时,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视为"传统"社会的写照,现实情况与差序格局理论不相符,被视为"现代"与"传统"的差异。而本文通过分析清中期北京...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社会治理 年份:2017
本文以19世纪以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中的市民组织火神庙商会为研究个案,发现传统北京社会组织有三大特点:第一,商人在基层社会组织中扮演核心角色;第二,商会不仅是地缘性...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明清之际,北京城市民俗在外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民俗承担者及其传承动机却大有不同。从585通北京内城碑刻来看,进入18世纪以后,北京内城不仅出现了立碑高峰,而且修庙...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民国初年,官僚精英们将创设公园视为新政府改造北京的重要举措,为此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公园"公共性"的程度。实际上,旧日北京并不缺少休暇娱乐的场所,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民艺 年份:2004
农耕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本文指出,乡村之美有多种维度,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农业种植与农耕生活方式本身,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田园情结",并以多种方式不断唤醒人们...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9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创立之初,通过“以民定俗”确定了自己的学科独立性,在向日常生活研究转型的过程中,“以俗定民”成为主流,皇帝是不是民众有过很多讨论。而在中国有皇帝的时...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5
在中国与法国的宗教传说中,有一类极为相似的故事,它们都讲述一个凡人女孩生来美丽,却因宗教信仰而招致磨难,最后舍去身体而获得神性,成为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这类"凡女得道...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社会治理 年份:2018
目前影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因,除了历史遗留的产权问题与大城市通病之外,主要是由于社会参与度不够、民众自发保护的意识不强。如何塑造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变政...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6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04
现代城市中,生者与死者的空间被截然分开,但这一区分在1950年代以前的北京是不明显的。清中期以后,北京市民的葬礼不完全遵循《朱子家礼》的规定,其民间实践有很强的系统性与...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文化研究 年份:2015
清代前期(1644~1796),文人笔下的北京城市景观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形成审美模式的过程,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相比,文化自觉意识兴起对此有更深层的影响。文人从对北京视...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文化研究 年份:2013
景观不仅是建筑或园林学的事,它从来不能脱离人们的审美活动而独立存在。明清之际的巨大变动,曾一度使北京城市之美消亡,但随着本地文人群体的兴起,加上外来游子一如既往的不...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宗教人类学 年份:2013
"狂欢节精神"历来是中国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巴赫金的著作《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被介绍到中国以后,便在文学理论界、民俗学界和人类学界引起了......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社会治理 年份:2019
将乡村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的对立面还是视为现代化的土壤与资源,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传承下来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惯例,而是被有意识挑选...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21
美国民俗学家西蒙·布朗纳(Simon Bronner)近来提出以实践为中心的民俗学的主张,强调重新将传统置于民俗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一主张有四个核心关键词:Praxis、Pheme、Tr...
[期刊论文] 作者:鞠熙,,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中国古代有大量关于礼俗的文献记载,但这些记载是否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实践一致,是长期以来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以清代普通旗人日记《闲窗录梦》为主要资料,梳理清代北京旗...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