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239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1998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六月,继洪昇的《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孔尚任十余年呕心沥血、三次易稿的《桃花扇》终于诞生了。《桃花扇》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剧,它洋溢着强烈的爱...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2008
乍听蔡楚生的名字,或许不少人会感到生疏,但当人们知道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会的早晨》、《渔光曲》、《迷途的羔羊》以及建国后的《南海潮》等等,这些蜚声At firs...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文史精华 年份:2007
冯沅君作为当代杰出女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可谓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这位蜚声全国、倾一生心血致力于我国古典文学教育事业的文化名人,是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与苏雪林...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81
【正】 最近,文艺界对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对于推动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为四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提出效果与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阴暗...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3
文学的根本特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凡是文学作品,就都具有艺术形象;但这并非说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只有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本质方面,并成功地运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而又具有共......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79
“四人帮”曾借评《水浒传》大搞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阴谋活动。在“四人帮”的影响下,当时有些文章也讲了一些不实事求是的意见。本文准备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不同看法。...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77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利用他们所控制的宣传工具,......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民主与科学 年份:1995
宏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实际问题高夙胜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领域的主导倾向是反对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进行猛烈的批判和最大限度的......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当代小说 年份:2001
文学作品只有当它在读者的心灵上引起共鸣时,艺术的感染力才能发挥效用.这种共鸣是从来不受时代的局限的,它仅仅取决于读者的生活阅历和对客观事物分辨的能力.懂得艺术共鸣规...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2009
冯沅君作为当代杰出的女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可谓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这位蜚声全国、倾一生心血致力于我国古典文学教育事业的文化名人,曾在上世纪20年代,以“淦女...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2004
我是从爱读书成为爱编书的。作为一名编辑,时常会萌发一些念头,或者说是设想:要把这些没想化为版面上的文字,就得去组稿,如果无法组稿,就得自己去采访。赵家璧先生是我心仪已...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2007
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中,有几篇谈论或论及刘半农的,涉及其全人的,从而要算是重要的,是《忆刘半农君》和《趋时和复古》两篇。前一篇收在《且介亭杂文》,后一篇收在《花边文学》,...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2008
自少年时代起,看电影是我一大乐事,每星期一次是少不了的,周末问祖母要两角五分钱,足可看场好片子,几十年来莫不如是;而电影对我或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之大,就不是三言两语可...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2012
钱君匋(1907-1998)是中国20世纪一位非常罕见的集书籍封面装帧家、篆刻家、书画家、文物收藏家及散文、诗词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一生为社会留下了1800多幅图书...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2006
陈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叱咤风云、声震中外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会淋漓、才情横溢的诗人。为纪念建党8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以此文寄托我们对...
[期刊论文] 作者:高夙胜,, 来源:春秋 年份:1994
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新春佳节,受到康熙皇帝赏识、提拔的孔尚任,是在兴高采烈的心情中度过的。他正陶醉在欢乐和幻想之中,自然也较往年忙碌,要打点进京的盘缠、衣物、...
[期刊论文] 作者:吴振邦,高夙胜,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正】 世间的巧事何其多。著名诗人苗得雨的创作道路就象他的名字一样巧妙、自然,又那么耐人寻味。他是扎根在沂蒙山区的土地里的一棵幼苗,得到了共产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