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271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吴翔,魏向龙,,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年份:2015
目的观察血清胱抑素c和尿酸检测在冠心病的诊断以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抽选我院确诊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甲组,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乙组,比较两组胱抑素c和尿酸水平。结...
[期刊论文] 作者:徐天骄,魏向龙, 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份:2000
以往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高糖血症时,患者预后较差且死亡率升高,胰岛素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荟萃分析了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对在院死亡率的影响.从MEDL...
[期刊论文] 作者:贾旭荣, 魏向龙,, 来源:山东医药 年份:2013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 Ⅰ)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40例ACS患者作为观察...
[期刊论文] 作者:李静,张宝石,魏向龙, 来源:医学综述 年份:20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冠心病猝死,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下面综述近年来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作者:王同汉,魏向龙, 来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4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开展及推广,“无再流现象”(no reflowphenomenon)也日益受到介入操作者的关注,人们对其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
[期刊论文] 作者:张立博, 邓婧, 魏向龙,, 来源: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年份:2018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V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 yndrome,ACS)患者中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线检索PubMed、EMBase...
[期刊论文] 作者:王同汉,魏向龙,刘映峰, 来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4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开展及推广,"无再流现象"(no-renow phenomenon)也日益受到介入操作者的关注,人们对其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
[期刊论文] 作者:涂晓文,李志梁,刘映峰,魏向龙,,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年份:2009
目的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入选病例总共40例,依据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
[期刊论文] 作者:魏向龙,王谷亮,李迪元,赵光胜,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遗传倾向.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及四角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各组ACE和AGT基因多态的频...
[期刊论文] 作者:张立博, 邓靖, 匡政宇, 刘幼文, 魏向龙,, 来源: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年份:2018
1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因"间断性胸闷3年,再发加重7 h"入院。患者于3年前开始,常于劳累时出现胸闷,并伴有胸部压迫感,症状持续5~10 min,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系统诊治...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公信,傅向阳,刘映峰,魏向龙,赵霞,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1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发脑梗死可能的因素及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了1993年1月至1999年7月收治的284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发生脑梗死患者23例的临床表现...
[期刊论文] 作者:赵雅琴,刘诚,刘幼文,曹春辉,魏向龙, 来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年份:20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对32例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
[期刊论文] 作者:张学武,魏向龙,傅强,杨勇,彭金星,邓瀚,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4
目的:建立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自发再灌注的个性化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2月1日-2019年12月24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初发型STEMI患者108...
[期刊论文] 作者:涂晓文,李志梁,刘映峰,魏向龙,缪绯,,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关系。方法将6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
[期刊论文] 作者:涂晓文,李志梁,刘映峰,魏向龙,赵欢,, 来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关系.方法:80入选者被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17例)、肌钙蛋......
[期刊论文] 作者:魏向龙,赵光胜,王谷壳,李迪元,郭冀珍,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多态及ACE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mRNA表达与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效应间的关系.方法随机、单盲设计,入选90名原发性...
[期刊论文] 作者:王同汉,刘映峰,李志梁,魏向龙,石向东,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5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6例ST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心衰和/或休克90...
[期刊论文] 作者:涂晓文,李志梁,刘映蜂,魏向龙,缪绯,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关系。方法将6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
[期刊论文] 作者:涂圣贤,魏向龙,宋旭东,郝培远,黄铮,Koning Gerh,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年份:2011
虽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其一定比例的再狭窄率以及由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所导致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仍限制着该方法的进一步应用。...
[期刊论文] 作者:赵欢,徐琳,魏向龙,缪绯,刘芃,张紫微,刘映峰,, 来源: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2010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