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59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8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民间文学论坛 年份:1997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内涵,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美国人类学家波特夫妇遵循传统的人类学学理 ,以广东茶山调查为基础 ,展示了 2 0世纪 50至 80年代中期中国基层社会的演化历程与运作机制。通过对波特夫妇茶山调查的追踪 ,努...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2009
完整的中国文学地图理应包含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所创作并传承的各种文学形态的整体。长期被忽略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有足够的资质为中华民族文...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1999
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第二大民族壮族之间,千百年来相互间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和谐共生的复杂演化历程,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认同和共赢的族群汇融的独特模式。......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称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族群构成复杂,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粤西壮族人民凭着出色的聪明才智,将滇黔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中有关铜鼓制作技术和装饰图案加以创造性借鉴、吸收和改铸,创造了体积更大、工艺水平更高、内在意蕴更为丰富......
[会议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 年份:2010
壮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浸润在"歌海"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歌传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诗性思维模式,熏沐成一种具有人类文明史意义的心灵习性。然而,现代文明的传播以及人类思维...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7
政治智慧源于人们对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集中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建构、权力系统的运行和政权组织的维系。在施政过程中彰显政治智慧,有利于国家强盛、社会稳定、民族...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7
壮族诗性传统始终寄寓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之中,壮族不同乡镇、不同县域和不同壮语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歌咏习俗,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05
作为西瓯、骆越族群的后裔,壮侗语族群历史记忆渊源久远,壮侗语族各民族作为单一民族地位的确立,并非只是现代政治建构的产物,而是对被遮蔽的潜隐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针...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0
壮汉民族聚居的祖国南部边疆,族群构成复杂,经历了数千年的族群冲突与交融过程。当今壮汉民族和谐相处,是用血与火的代价换取而来的。南部边疆民族经历的族群融汇历程植根于...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中国文化智慧既体现在圣人之言和经典文献之中,也深涵在中国各民族生命实践的整个过程。千百年来,南岭瑶族在特定的区域生态环境中获取滋养民族生命的自然资源,奉行以"两头扯...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08
民族创造了文化,文化同样成就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如影随形,相互拯救,彼此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文化保护需要理解文化的精髓及其宽广范围的保护限度,而保护文化其实也就是保...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2005
至今仍然传承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壮、瑶等民族的铜鼓艺术、蛙神崇拜以及民间歌咏习俗,具有重要的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价值,很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体...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紫村是华南区域文化格局的一个代表 ,其壮汉婚俗文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 ,其中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活对壮汉民族的择偶心理与通婚对象起到显...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1996
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广东]覃德清(壮族)据初步调查和统计,大约有60-70部壮族长篇悲歌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广西中部地区、红水河两岸的忻城、来宾、上林、马山及武宣、柳......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7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8
源于梅山教的《梅山图》以具体生动可感的神灵画像为主,《梅山经》是举行还愿仪式以及其他法事时吟诵的文本,两者原本由瑶族师公保存,密不示人。现在,《梅山图注》《瑶族梅山...
[期刊论文] 作者:覃德清, 来源: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4
本文以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和神圣空间的生成作为切入点,从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和地方感(senseofplace)的视角梳理壮族的神话谱系与空间分布,以此审视壮族地区神圣空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