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19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道品,杜常顺, 来源: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2020
清代青海牧区蒙藏纠纷是蒙藏两族对畜产、草地等生计资源争夺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形成与发展往往与清政府在青海牧区的统治政策密切相关。为维护青海牧区统治秩序的稳定,清政...
[期刊论文] 作者:张磊,杜常顺,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20
安定崇福寺,是明代安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宣德七年(1432)到正统九年(1444),在当地僧人悟瑁的积极经营下,崇福寺由一间卑狭小庙迅速成长为“规模雄壮”的佛教大寺...
[期刊论文] 作者:张磊,杜常顺,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20
凉州百塔寺,又名谢尔智白代寺、庄严寺,是元明清三代河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寺之一。元初,阔端王为安置西藏萨迦派第四代座主萨迦班智达,在前代旧寺的基础上修建了谢...
[期刊论文] 作者:张双智,杜常顺, 来源: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年份:2019
晚清时期,庄俊元、阔普通武、裴景福、康敷镕等官员因公或遣戍西宁,将在青海亲历见闻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考察记。北洋政府时期,青海隶属甘肃省。周希武、林兢、杨希尧、曹...
[期刊论文] 作者:杜常顺, 郭凤霞,, 来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
[期刊论文] 作者:郭凤霞,杜常顺,,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历史时期在农牧产品交易为主体的民族贸易的促动下,西北地区各类自然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大量自然资源产品也通过各种贸易途径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内地。这不仅丰富了民族贸易的...
[期刊论文] 作者:岳宗霞,杜常顺,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2019
明初韩端月坚藏和韩哈麻兄弟分别以寺院僧首和部落头人的身份归附明朝,分获世袭僧职和世袭土官,领僧治民,直到清代。然而,由明入清,伴随着大量回汉佃户进入韩氏辖区,呈现民族...
[期刊论文] 作者:杜常顺,夏雷鸣(摘),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信息 年份:2006
明代所谓“西天”,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地理概念,往往包括中国西藏和整个南亚次大陆在内的广大地域,狭义上则指古代“五天竺”的地理港畴。元末明初,来自“西天”迦湿弥罗的佛教僧......
[期刊论文] 作者:郭凤霞,杜常顺,, 来源: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2010
丹噶尔是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族贸易重镇,地方人口、经济结构以及民生都与商业贸易息息相关。同时,在商业贸易的促动下,丹噶尔地方社会也由所谓"边外"之地逐渐纳入"内地化"......
[期刊论文] 作者:许若冰,杜常顺,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2021
明初以降,明廷对岷州的民政治理经历了岷卫兼管、岷州建州、巩昌分辖的数次争论与转变,最终于嘉靖年间形成以抚民同知专管民政的治理格局,即岷州厅之雏形.洪武初年,明廷在整合藏边番族部落的基础上建立了岷州卫,藏区的番族部落也深深地嵌入岷州卫的军事与里甲系......
[期刊论文] 作者:许若冰, 杜常顺,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年份:2022
清初,岷州地区卫所军户、州县民户、土司“番户”杂处的局面,引致当地民政治理渐趋紊乱。随着甘青局势趋于缓和,清朝尝试改变当地以岷州抚民同知与岷州卫二元并存的厅卫共治格局,并建立以岷州为核心的州县管理体制。雍正年间,清朝围绕岷州厅与岷州卫持续展开了地丁归......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