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175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0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22
"默"作为一个词语,原本是指沉默不语、背诵记忆的意思,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它具有很深的哲学与美学意蕴。"默"在人生态度上,往往与一定的立场与价值观相联系;在认识论与审美观上,又与特定的思维方式相联系,彰显出审美心智。从先秦迄至六朝时代,这一词语的内容与人......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21
玄言诗是魏晋时代一种诗歌类型.但它的形成却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老庄与屈骚文学中,即已奠定了它的人文基础.思玄情结是古代士人的传统,而到了魏晋时代,这种情结通过玄言诗的形态获得体现.玄言诗的衍化过程,是汉魏以来士人生命精神的演变所致,那些表面上的......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年份:2022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瑰宝,既是时代精神的彰显,也是六朝思想的传承与光大.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代表,其人格精神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至深,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放诞、散淡的行为方式以及诗酒精神,感染了唐诗作者的思想与书写方式.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创作群体与竹......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国际儒学(中英文 年份:2021
"温柔敦厚"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经解》一文,既是华夏审美心理的彰显,也是西汉士人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而倡导的美学思想。它继承了周代以来的中和思想,经过孔子的再释,再到《礼记》作者的阐述,影响到两汉的《诗经》学与音乐理论,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6
在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中,"兴"最具有民族文化特点。西方文学理论强调知、情、意,即认识与情感、意志活动的相对分离,而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则往往将知、情、意融为一体,凝聚成高度统一的概念。这一区别,在"兴"这一术语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兴"与其概念彰显出中华思想......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01
尽管在今天这个物欲张狂的年代,人格二字犹如一纸空文,在弱肉强食的滚滚红尘中,早已失去了通行证的资格,但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失去人格的当代中国人犹如游魂散魄一般,倍受折磨,心理疾患者与日俱增,因而对于人格分裂的关注与整合,便不能不成为包括美育在内的文化教......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曹植是魏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他的特殊人生经历,造成其作品善写愁思。曹植通过意象的创变,对于愁思进行了细致感人的描写,创作了《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作品。曹植将这种愁思与意象营构巧妙地融合起来,通过比兴手法创构意在言外、高度概括的意象类型。曹植晚期......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主讲人), 来源:前进论坛 年份:2010
近年来,国学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热潮,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不过,如何认识国学的价值,却有待加强认同。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杨康,, 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抱朴子》展示出葛洪融合身体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的个体价值观体系。葛洪创立神仙道教,尝试各种养生之法,看重身体价值的保全,反对为了追求荣利而损伤肉体生命...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王猛,,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0
曹操墓葬问题不仅事关考古,而且与历史典籍的解读、汉魏"薄葬"风俗等都有深切关联。曹操墓及其相关问题具有复杂而多变的可能性,通过考辨历史文献,分析考古发现和历史地理资...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王猛,,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内在的承续性,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到梁启超的文学批评,涉及重要的文学趣味论。文学趣味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显现。刘勰与梁启...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黑磊磊,,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乐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蕴涵着极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它基于人性的考量而提出音乐的特质、音乐的自身特性与人性的关系,涉及音乐的发生、音乐与社会之关系,特...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丹,袁济喜,,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14
围绕"正始之音"的各种争议,说明"正始"时期思想文化的魅力以及复杂性,对此进行渊源追溯。"正始之音"的来源与先秦思想、两汉士人的精神历程及正始年代的特定情境密切相关。只...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黎臻,,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世称“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痴”同他的人格联系在一起。而这样的精神人格是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人物才性、品藻标准等都密切相关。......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 刘睿,,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中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一种精神价值与审美智慧,是道器合一的精神范畴。中和智慧源于先秦时代的哲学,缘于对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思考,并且形成了思想理念与处...
[期刊论文] 作者:黎臻,袁济喜,,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11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也是皇室意志以及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龙门佛教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密切相关。北魏龙门石窟气...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徐晓,,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3
自刘勰论及王粲乃"七子之冠冕"以来,学者多立足于文学层面界定王粲在建安时期的文学思想地位,王粲的文学特质在这种文本细读式的研究中被比较透彻地发掘出来,但在广义的层面...
[期刊论文] 作者:徐晓, 袁济喜,,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在审美层面上看,建安文人的诗文创作广泛弥漫着一种因物感而产生的悲美特质,这种特质成为建安文学的感伤主题。相对于西方18世纪的感伤主义思潮而言,建安时期的感伤主题创作...
[期刊论文] 作者:袁济喜,李俊,,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11
西魏苏绰推动文风"复古"是六朝至隋唐文学思想史最具转折意义的事件。近人陈寅恪从史学的角度考察以之为"关陇文化本位政策"的一部分。其实,复古思想的兴起乃是缘于当时仍然...
相关搜索: